站内检索

AI观点“对对碰”
作者:贺春禄 发表时间:2020年10月12日

  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歇过,在“新基建”强势推进的背景下,业内研究者们如何看待未来的发展趋势?

  王金桥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人工智能的研发最早来自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它的技术很通用,但是在场景中确实不容易落地。其与应用的结合,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任何一项技术都是有边界的,要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

  比如人脸识别在近距离、远距离、不同的场景下,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声音识别再牛,也很难分辨在工业机器的一堆声音中,哪些是表示机器有缺陷的声音。所以,人工智能要想实现规模化应当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最近国家也提出,要求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一起成立新型的研发机构,或者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分工。从科研机构角度看,它很难有许多具体化、场景化的信息,因为每一个老师的技术都能卖给很多不同的企业,大家都可以用;而对企业而言,它想将各种各样的技术集中起来解决行业的痛点。

  而这其中存在很多理念的差异,导致现在很多AI应用并不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在很多场景下,如果跳出了AI的边界,或者是在它不确定的工作范围内,效果就不会很好。

  对于“新基建”而言,人工智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一些开放框架,要加强人工智能的治理,防止人工智能的滥用,以及防止人工智能产生一些法律的问题。

  无论是在医学还是在其他方面,我们都要更好地把握AI本身的边界。在过去两年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在做B端行业的研发时,很多时候需要帮助行业去改变它工作的模式,行业本身要和场景做深入的结合,同时也需要客户去理解,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曹存根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所研究员

  AI有什么作用呢?比如在这次疫情中,AI平台能够辅助从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的研究人员、医生,快速地形成各种方案。同时在临床中,预测未来的情况怎么样,包括社会治理等,AI完全可以其发挥作用。人工智能现在很“火”,火得已经开始膨胀了。我们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AI?以一个很小的实验场景为例。比如妈妈经常教一个两岁的孩子识别事物,她拿了五张猫和五张狗的图片给孩子看,让孩子学习。孩子看了10分钟或20分钟后就测试他,拿出一张新的图片出来,问他这是猫吗?这是狗吗?这是兔子吗?

  我相信这个两岁的孩子,他能百分之百地分辨出来,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这个孩子的智能水平有多高?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就应该知道——AI和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样的,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AI不等于学习,学习只是AI中一个部分,它的面很广。AI在数据多的情况下,学习才会发挥作用。

  我非常赞同国家统一部署一些大型的公共服务措施。因为需要存储的东西太多,购买GPU又很贵,买那么多服务器也非常贵,对于算力而言非常浪费,也浪费电力。比如北京可以建几个大的AI中心、公共设施,大家都省事,成本也会很低,而这种基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彭思龙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不光要加强AI的理论创新与基础设施,其实它的目标也很重要。我的建议是,未来要加强应用导向,尤其是要面对刚需的需求,而不是创造新的需求。

  现在很多是在创造新的需求,比如智能驾驶等,其实这在过去是没有的,都是在创造新需求,但很多已有需求的AI化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而且从科学方法的角度看,不要一开始就研究非常复杂的问题,而是要研究非常简单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系统性的突破。

  比如近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些智能制造有关的东西,如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等。其实这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智能制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我们不能只关注高端,低端的产业将来如果在中国活不下去,也会迁移到国外去。

  如何让这些中低端的传统产业,以最低、最小的代价实现智能化升级改造,可能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而且这些产业在中国的体量巨大。在相当多的行业里,中国占有全球百分之七八十的产能。其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以及当前的需求,只要解决了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它甚至都不需要推广就能普及。

  如今AI的很多应用推广,之所以需要去推广,是因为这些是完全都没有的东西、是创造出的新东西,并没有解决已有的问题。所以,我希望未来能把相当一部分的精力,集中到这些传统产业上去,让它们能够以最小的代价享受人工智能技术。

  黄俊洲  腾讯AI Lab专家研究员、机器学习中心总监

  总体而言,AI这几年发展得很好,对我们从业人员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AI要从应用中来,又走到应用中去的。那么,我们怎么去从应用里找到问题呢?把这些问题解决后,又给AI带来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而这些新课题解决了之后,又能够反哺产业,就此形成良性循环。

  这几年我在做医疗的产业过程中,就有非常明显的体会。深度学习需要很多的数据,但是很多行业没有准备好,难道就什么事都不能做吗?这肯定也不行。在数据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如何去启动呢?

  第一, 在算法上要研发类似于牵引学习、半精度学习等一些新的方法论;第二,如何和行业的知识相结合,如何支持现在的AI方法融合形成新的方法论。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步一步地去积累,等到一定时候,水到渠成,形成一个全新的方法论。

    (本栏目文章未经发言人审核)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