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互联网+教育:缓解传统矛盾引领人类文明
作者:赵昕宇 发表时间:2021年05月19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教育蓬勃发展。新技术出现与新教育要素的介入,激化了传统教育模式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计划经济教育管理方式与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社会经济制度相违背,多数人脱离实际的精英教育思想与普及高等教育推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想相违背,落后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教育观念与信息时代思想物质文明不相符。

  智能教育如何缓解传统教育的三大矛盾?智能教育该何去何从?作为教育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志民在“第三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上表示,不同的社会阶段对应不同的教育形态。

  同样,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教育会引发新的教育变革,推动教育要素深刻变化,教育将更突出发挥人类文明的引领作用。

  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目前正在进入信息革命时代。不论文明时代如何发展,技术都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动、植物知识的积累与栽培、养殖技术的发明,结束了原始人类天然采集和渔猎的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野时代悄然开启。而青铜、铁器冶炼技术的出现帮助农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大大提高了劳作效率,扩大了产量和材料的原始积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现代化发展,机器取代手工业,而之后则进入到由电磁理论和电气打造的电气时代。

  李志民指出,互联网在上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传统行业得到新发展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产业大量出现,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科技得以研发并广泛应用,形成了崭新的领域格局。互联网和信息化上升至影响国家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地位。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李志民表示。

  互联网时代形成了开放、海量的互联网信息特征和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李志民说:“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但人类文明发展是渐变的。”

  在互联网扩宽沟通渠道、扩大交流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互联,解决人类知情权的平等问题;信息互联带来了信息的畅通化、多元化、及时化,促进消费互联,为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提供方便;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互联带动生产互联,服务于人类就业和事业发展;物质富足,人类开始追求精神的提高,因此互联网的智慧互联帮助人类实现对知识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最终发展成为生命互联,将满足人类健康长寿的愿望。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几乎是每一个人必须的经历,其本身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对个人、对国家甚至全人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全人类来说,教育所承担的是文化与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对国家来讲,政府花钱办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选拔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扩大国家的人才基础,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如今国际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人才、经济、文化等的竞争;对个人而言,花时间金钱接受教育,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生活。

  因此,李志民总结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针对教育的对象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与动物有显著差别。动物寄生于自然界,不存在有目的性的教育行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特殊行业,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性的行为。而这也是教育与其他社会行业的本质区别,其他社会行业也对人的发展有影响,各行各业生产活动对人的发展也影响很大,但这些行业不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发展。

  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既受教育外部的规律影响,也有着教育内部的制约规律。目前存在的教育途径非常多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线教育、泛在教育等。多种教育途径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人的教育活动往往是由多个教育途径共同完成。

  李志民认为,教育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职责,更不是某一个组织的职责。在线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社会诚信文明的提高要靠泛在教育。“不能把家庭教育的不成功归罪于学校教育,也不能把泛在教育导致的问题归结于学校教育没办好。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针对性的综合性教育方式,是现在普遍的选择。”

  后疫情时期教育信息化新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中国数千万的学生无法复学上课,在线上课成为了唯一的选择方式,也成为了疫情防控下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教育分为三类:人际交往类的教育、知识传承类的教育和文明发展类的教育。互联网在线教育完全可以取代知识传承类的教育;在线教育可以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为人际交往类的教育提供更有效的学习场景。

  但李志民指出,依据现有的技术手段,在线教育还难以取代文明发展类的教育。在线教育正处于萌芽阶段,面临着在线学习效果不佳、课程与用户实际需求脱节、需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成果认证、在线教育课程内容、师资和技术的核心壁垒等诸多问题。观念问题更是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

  因此,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鼓励高校和社会参与者兴利避害,共同构建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促进其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之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物资的教育要素都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同时,新技术发展也正支撑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后,人们随之开创了跨越时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推动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日益灵活与多样化。

  学生学习模式在转变,MOOC、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在线教育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学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动力、个性化、思辨能力等。教育是智慧地教、智慧地学、智慧地管理,培养智慧的人。

  “今后的教育方式是所有教育要素都会集中在网络平台上。知识和信息无法被垄断,都会集中出现在网络上,教育实施方式将以个人选择为主,能够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学习。”李志民说。

  网络教育具有大规模、灵活性、个性化等特点。学校将成为“绘画”,网络平台是“照相机”,学校不再是“正规”教育唯一途径。教师可能成为自由职业者,教学也从“传授知识”变成“个性信息需求”。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