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商业航天的“互联网”+时代
作者:韩爱青 发表时间:2021年05月19日

 

 

  2020年5月底,全国两会在京召开,其中关于中国商业航天的话题,经由媒体报道,一时引发全网热议。此前的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新基建”,随后上海、四川等多地政府在地方新基建行动方案中都制定了相应规划。种种迹象表明,2020年对于中国商业航天而言,将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背后,是全球商业卫星时代的来临。

  日前,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上,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曾伟刚对《高科技与产业化》记者表示,以互联网、大数据、云储存和计算等为特点的“互联网+”思维及其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航天产业,新时代下企业发展要切实立足用户需求,由消费端倒推产业端,打造经济、快速、高效的产品方案,推动商业航天向“全要素互联”方向迈进。

  从互联网发展到“互联网+”

  曾伟刚介绍,从最初的互联网就是简单的信息交互,而“互联网+”则是用互联网赋能传统行业。“有几句话比较透彻地说明了‘互联网+’的真正含义: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开放生态、链接一切。‘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产业的业态形势。”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代:1.0时代即最初有互联网的时候,比较标志性的是电子报,但这种传播方式完全是单向的,人们只是从互联网上获取一些资讯或者知识。到了2.0时代,在互联网上用户开始有了互动,出现了论坛、博客,可以评论转载。3.0时代就是目前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完全离不开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彻底改变了社会生活,人们不再携带现金出门,支付用微信和支付宝等,小偷也基本绝迹。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区别

  曾伟刚表示,互联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费互联网;二是产业互联网。这两种互联网有很大的区别。

  消费互联网就是把线下要素,全部搬到线上。比如买家、卖家、市场等,线下的交易流程是什么,线上也是一致的。比较典型的就是淘宝网,交易流程大家都很熟悉。

  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不太一样,产业互联网也是把线下的要素照搬到线上,但是与消费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在于,线上组织方式和线下不一样。相当于,它在线上把整个产业链的模式,或者组织方式进行改变。线上重构整个产业链的模式,重构之后再反映到线下,用线上的方式去指导线下,这个是其与消费互联网最大的差别。

  “我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例如滴滴打车,它实际上改变的是原来线下的出租车经营模式。线下出租车是在街上随机寻找乘客,滴滴打车不一样,它满足乘客的需求靠的是算法,乘客在线上提出乘车需求,滴滴平台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最匹配客户需求的车辆派单,以满足乘客需求。当指令发给司机后,司机按照指示去接乘客,随后司乘双方在线下完成交易。这个代表了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曾伟刚说。

  商业航天引入产业互联网的理念

  在曾伟刚看来,产业互联网真正能赋能传统行业。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推出的“工业4.0”,这些都折射出典型的产业互联网理念。

  业内人士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能将工业互联网或者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引入,用这种方式来发展商业航天。“传统的航天和商业航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传统的航天以国家研发为主,之前我国发射的每一颗卫星都不一样,都是以科研的方式来制造。现在我们推出了卫星互联网,包括目前最火的低轨互联网,都是星座形式,它的量非常大,而这是科研制造方式不能满足的。以科研的方式一年也就能制造十几颗卫星,可如今需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颗卫星,只能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制造。这样一来就急需要引入产业互联网的理念和方式。”曾伟刚以两位代表人物举例道,第一个是国际商业航天领域非常火的马斯克。原本是研究汽车的,突然跨界到航天领域,这位“梦想狂人”现在涉猎航天全产业链,从火箭、飞船到星座,连卫星的运营都做。“我觉得马斯克的理念是很值得研究的,但他的作法不一定能复制。”第二是亚马逊的老总杰夫·贝索斯,他与马斯克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也在做火箭。他的太空公司蓝色起源要做载人旅游,在“库伊珀项目”中希望向太空发射3236颗小型卫星,能为世界上任何地方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不过,贝索斯做的更多的是导流,即他的公司本质上还是电商公司,或者云计算公司。他发展卫星互联网网络的核心是把目前还无法上网的人,通过他的网络,导流到他的电商平台去消费。

  期待航天发展能像互联网一样产业化

  曾伟刚表示,互联网的精神简单总结就是三个词:共享、分时、协作。互联网最大的好处是无论共享单车或者团购,把这些要素放到互联网上去共享,然后重识细分,把所有的要素聚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生态,这就是互联网的逻辑。用互联网的理念映射航天,最终都服务于应用。“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公有云上,在互联网可以开放的平台或空间技术的平台,我们把所有航天的相关要素都放上去,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就是将硬件设备包含卫星等基础设施,加上软件、服务、人员等产业要素资源都放在共享平台上,这样或许会产生新的业态。”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曾伟刚说,对用户来说有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去访问这些资源,通过天地一体打通信息流,围绕云平台将航天器、地面站、资源规划和数据整合全部打通,实现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就正在做相关研究。

  曾伟刚表示,该院首先做了一个基于云平台相关卫星的测控、运控一体化产品技术,就是先把卫星管理放在云上,“这个是我目前在做的,我们也探索了基于公有云方面的卫星管理”。第二个是目前围绕着卫星航天器的故障诊断技术,围绕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方面做一些研究,寻求最优故障和算法的模型,构建航天共享诊断平台。卫星本身有很多的问题和故障,需要提前预测,这就是故障诊断的相关技术。第三个是围绕卫星安全,太空中现在有很多卫星,存在碰撞的危险,希望在这方面做一些预警技术,同时也希望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卫星互联网上,对卫星发射往空间的目的地进行筛选,以提高安全性。“我们目前还在研究如何用激光通信的方式破解空间频率资源的问题,卫星的频率资源因为先到先得,被国外占去了很多。我们正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作,试图通过激光的方式破解这个问题。我们用激光做通信、测控管理及测距,以这种方式突破瓶颈。”曾伟刚说,卫星是高价值的,目前为止我国在实际通信领域、数据安全领域有很多研究,但在空间安全方面,在卫星的传输上研究并不够,因此该院也就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我们对未来的构想是希望打造一个平台,所有的事情和要素都在平台上,最终目标是给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我希望我们的航天发展也能像互联网一样从1.0、2.0一直到3.0。3.0就是我们的目标全要素互联,真正实现产业链互联网化。”曾伟刚期待着。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