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中国精准诊断及治疗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作者:韩爱青 发表时间:2021年08月24日

  过去的一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全球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严峻挑战。这场硝烟远未散去的疫情,也让全球前沿创新科技和资本不断加速注入医疗大健康产业,推动大健康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

  数字时代下,云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不断渗透至医疗健康领域,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医学诊疗技术的创新、数字化医疗的融合、医药创新研发的突破带来了强大的助推力量。在医疗健康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投资与创业的新机会也泉涌而出。

  近日,2021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峰会以“智瞰未来”为主题,聚焦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科学战疫、医学诊疗创新方式以及数字医疗的演进等医疗健康产业议题,邀请了超过40位全球顶级医院专家、新药研发者、前沿科学家与企业家等展开强强对话,立足全球视野提供最深度的产业洞察。数位行业精英在圆桌论坛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了《中国精准诊断及治疗的下一个黄金十年》,产生了观点碰撞,现场可谓精彩不断。

  美敦力顾宇韶:

  小“赛道”快速突破医疗器械将更精准

  美国美敦力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致力于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终身的治疗方案。产品覆盖人体六七十种重要疾病,涉及20个业务部门。该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介绍,作为制造医疗器械的公司,一般等到病人需要时,不管是装心脏支架还是起搏器,都在重症状态下,通常都需要手术。而肿瘤疫苗研发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今后的5年,甚至10年的时间里,医疗器械都将有不错的发展前景。现在的手术,其实可以说是“杂交”手术,很多“赛道”是有汇聚的。在医疗器械应用方面,如果可以实现各“赛道”的汇聚,那么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精准永远是医疗行业人们的追求,例如精准的诊断、治疗,而我们现在医疗行业做得更多的是精准治疗。”顾宇韶说。

  “美敦力有20个业务部门,每个小“赛道”在精准方面的历程都不太一样,有的已经快要形成突破,有的已经在突破,有的还是在进程中。医疗器械一般都是植入式的,需要有一些疗法上的突破,但也需要材料突破和器械本身的创新和设计。我举个例子,比如最近我发现糖尿病胰岛素泵1型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有实时的血糖监测。如果实时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通过手机联网,就可以实现实时监控,那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有很大提高,跟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所有的颠覆性创新都会在某一程度上被接受,因为一个医疗器械一旦通了“电”以后,能创造太多的可能性,这就是从医疗器械方面引领我们往精准上走。”顾宇韶表示,国内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完全超出他的预期,这得益于中国的政策及5G、AI技术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在这个方面是可以形成突破的,希望今后5~10年有更多类似的小“赛道”可以有快速突破,因为不管病人、医生、工程师,还是在某些其他行业的突破,最后都会嫁接或回到医疗器械创新上。

  顾宇韶认为,下一个黄金十年,有三块内容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是重症治疗,可能会看到一些比较领先的机器人手术平台出现;二是慢性病管理;三是血液透析,现在必须在一定距离内定时去做血液透析的治疗场景可能会有所改变。

  因美纳李庆:

  孵化、引进“双提速”促进早筛服务可及

  因美纳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基因测序和芯片技术公司,致力于“以基因的力量改善人类健康”。该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以肿瘤患者举例,如果做了早筛,早切除(治疗),患者的死亡率只有11%,但是当癌症进展到晚期的时候,死亡率则是79%。关于基因测序在疾病早筛领域的应用,他同时指出,如果希望更多的亚健康或健康人群能够使用到早筛检测,量与价的平衡将是检测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将是业界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作为基因测序产业链上游的领跑者,因美纳的产品技术发展备受业界关注,同时,因美纳未来如何推动产业和技术应用的发展也是业界焦点。对此,李庆表示:“因美纳在中国将主要针对两方面发力,首先是将加速器孵化模式带入中国,再是将更多高质量的诊断检测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在今年2月,因美纳与红杉中国达成合作,启动红杉中国智能医疗基因组学孵化器(因美纳技术驱动)项目,该孵化器以扶持生命科学初创企业,进一步推动中国基因技术创新产业生态的突破和发展为目标。“第一个月就有15家初创公司来报名,今年下半年就我们就会运作这个加速器,来加快中国整个基因诊断的发展,把国内很多初创企业和一些初创企业家尽快带入‘赛道’。这个在中国是一个基因领域的孵化器,我相信带来的长远影响会非常大。”

  李庆还提到,因美纳目前在建立渠道,改善营销团队,扩张有IVD(体外诊断产品)经验的团队人员,希望尽快将更多具有临床诊断资质的高质量测序技术平台推广至医院体系。未来,因美纳的目标是让更多人能进入早筛的赛道,在价格上实现各方可接受,实现人人可及的最终目标。

  新产业生物饶微:

  精准诊疗的两个重磅机会发光免疫和肿瘤早筛

  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发光免疫领域26年,开发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该公司是第一个做出抗体检测试剂盒的企业。董事长饶微介绍,他和团队致力于发光免疫领域26年,支持他一直走下去有两点原因:一是兴趣爱好,发光免疫分析平台融合了众多的领域和专业,他本人第一专业学的是航空材料,从航空材料再到纳米材料,再到纳米磁性微球的研发,最终他把纳米磁性微球应用在发光免疫分析当中。二是因为责任,2009年以前我国在细分领域还是一块空白,与国外差距很大,各大医院的病人要做发光免疫检测是很贵的,平均一个测试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我和团队花了15年的时间,致力于开发我国自己的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在2009年,我们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全自动发光免疫分析仪,应该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在饶微看来,精准诊疗的下一个重磅机会,实际上就是下一个“风口”的方向。精准诊疗的根本就是要实现精准检测,这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测定的目标物要有明确的特异性,即这个特定的目标物要和特定的疾病之间有特异性,要不检测就没有意义。第二是要测准,这个要取决于方法学,取决于检测平台。

  “我认为未来的重磅机会有两个,一个是发光免疫这个‘风口’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目前就国内市场来说,80%仍然还是进口产品,国产的品牌占有率也就20%左右,国产替代的空间我认为还是很大的。另外,发光免疫检测的标志物就是临床医生需要的一些标志物,目前仍然在不断增加,不断有新的标志物出来。另外一个重磅机会我认为是基于核酸检测的肿瘤早筛和肿瘤的伴随诊断,现在肿瘤病人数量大,也是目前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疾病,市场需求非常大。而且肿瘤的早筛是做到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是对付肿瘤最有效的方法,这个领域有比较大的完善空间。”饶微分析。

  诺禾致源李瑞强:

  基因测序未来想象空间无限

  作为目前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佼佼者,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覆盖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库测序平台服务,为全球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医药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提供基因测序、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作为一家在十年时间内实现领跑基因测序科技服务行业的企业,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瑞强认为:“在科技服务这个不断迭代的领域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要做到放眼全球和适当专注。”

  诺禾很早就意识到要想在国内市场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就要保持和国际主流基因科技服务圈层的紧密联系。2013年起,诺禾开始抢先布局从“走出去”到全球本地化战略,与国际上一些技术领先的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通过他们看到了前沿的需求,以此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科研本身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当覆盖了广泛的客户群体后就会发现一些共性的需求,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方案化。而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诺禾始终紧密追踪技术的迭代发展,专注以客户为中心提供高质量测序服务。

  最后,防范风险的办法是适当专注,诺禾致源自成立以来所以做的业务都是紧密围绕着高通量测序,一直积极探索基因测序在肿瘤、遗传病等细分方向上的应用。希望通过专注,跟上技术的迭代发展。李瑞强认为:“基因测序的未来有无限想象空间。在临床应用的发展上,我们看到从最初的NIPT市场化的成功示范,到现在,肿瘤早筛又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虽然基因测序已经在罕见病、病原体等越来越多的临床领域都展现出了它的价值,但总体来看仍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们相信未来基因测序在临床应用上一定是大有发展前景的。”

  借助基因测序手段来探索生命科学,需要海量的数据信息支撑。李瑞强还补充道:“这就要求上游的技术企业在技术开发上实现突破,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带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像诺禾致源这种负责应用层开发的公司也要大力拓展基因测序的应用范围、提高处理不同样本类型的能力、开发相应的软件算法,形成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完善基因测序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另外,他还认为,越成熟的医疗器械,加上越新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反而越容易形成一个新时代的器械疗法。

  燃石医学汉雨生:

  基因测序损伤最小化与健康效益最大化

  燃石医学公司使命为“用科学守护生命之光”,专注于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二代基因测序(NGS)。公司业务及研发方向主要覆盖基于NGS的肿瘤患病人群检测,6年间,燃石累计检测样本超过18.5万例,在中国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基于NGS的癌症早检,目前已经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燃石医学创始人兼CEO汉雨生提出,精准诊疗的原则就是以损伤的最小化实现健康效益的最大化,尤其在肿瘤诊治领域,癌症的发生会经历基因水平上变异,通过早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癌症的死亡率。他指出,一方面希望做技术的企业能进一步的有机会突破,能够带动行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希望做应用层开发的企业,能开拓不同的应用,开发新的企业软件算法,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