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对欧盟“地平线2020”的思考
作者:王巧云 张换兆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21日

  欧盟公布“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的主要原因是提升信心,主动应对欧洲经济萎靡不振局面,抢占战略科技制高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配合欧洲2020战略,制定新的研发计划。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的特点是实现欧盟层面对科研计划的统筹协调,提高科研行政效率,重视创新链的支持以及强调基础研究对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基础作用。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是加强科技创新统筹,提高科研与创新投入的效益;扩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是抢占未来科技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

  欧盟“地平线2020”提出的原因

  2011年11月30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提案(Horizon 2020 - The Framework Program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规划时间为2014-2020年,总预算预计约800亿欧元,主攻三个方向:基础研究(Excellent Science)、应用研究(Competitive Industries)以及面向人类挑战(Better Society)。作为欧盟历史上第一个囊括欧盟层次重大科研项目的规划,“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提案的提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提升信心,应对欧洲经济萎靡不振

  对欧洲目前经济的总体判断是: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消费和投资不振。2011年二季度以来,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持续下滑。2011年11月,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为93.7,较10月下降1.1个点,为连续第九个月下跌。预计受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南欧诸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欧债危机可能进一步升级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仍旧高企等因素影响,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速较2011年将明显回落,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高盛已将欧元区2011和2012年经济增长率由2%和1.2%下调至1.7%和0.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欧元区2011年和2012年GDP增长率由2011年6月的2.0%和1.7%下调至1.6%和1.1%。调查显示,制造业生产和新增订单的降幅均创2009年信贷紧缩最严重时期以来的最大幅度,而企业在逾一年半的时间里首次裁减就业岗位。

  从2010年“欧洲2020战略”提出要建设“创新型欧盟”,欧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科研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欧盟的政策思路很清晰,就是要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战胜危机。促进增长才能应对危机是欧盟各成员国的共识。在去年10月23日举行的欧盟和欧元区峰会上,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指出,促进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增长是重中之重,可持续增长能有效恢复信心、促进就业并化解债务。欧盟的一切在可能的情况下都要围绕促进增长这一中心开展,而促进增长的核心动力就是科技创新。作为欧盟科技创新的主要规划,“地平线2020”的主要目的是整合欧盟各国的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抢占战略科技制高点

  目前,全球科技竞争正呈现多极化、白热化发展势头。除欧盟外,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均发布了新的科技发展战略,美国更是在2009年和2011年接连发布了两份创新战略报告。2011年的《美国创新战略》突出强调“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出“美国要投资民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2011年发布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贯彻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并确定“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2%。2010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为7062亿元,位居世界前三。全球各个国家都强调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关键地位,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发达国家力图以创新为核心,维护长久建立起来的优势地位;新兴经济体则在改变以往较重视承接技术转移的取向,希望以创新为突破口,试图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赶超。各国在创新的道路上你追我赶,预示着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欧盟正是试图通过“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扩大科研投入,力争占领战略科技制高点。

  欧洲2020战略下新的研发计划

  2010年6月17日,欧盟首脑会议正式通过“欧洲2020战略”(《欧洲2020战略:实现智能、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该战略提出了欧洲经济未来发展的三大核心目标、五大指标和七大创议,以推进和加快欧盟结构改革,实现经济的绿色和可持续增长。而实现欧洲经济未来发展的三大核心目标、五大指标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欧盟认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经济增长,才有可能促进就业。欧盟在战略中还提出了七大计划,即创新联盟、青年人流动、欧洲数字化议程、资源效率型欧洲、全球化时代的工业政策、新技能和就业议程及欧洲反贫困平台。七大计划是欧盟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行动计划,其中每项创议关注一个特定领域,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行动导向,并强调欧盟层面及成员国层面上的政策行动的协调和合作。通过七大计划,欧盟创新研发行动将聚焦在几个领域:一是加快和完成欧洲研究区的建设,集中解决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问题。如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交通运输、资源效率、健康和老龄化、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促使欧盟及其成员国在这些领域进行共同研发;二是改善创新经营环境,争取建立统一的欧盟商标和专利局,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三是加快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调整欧盟产业结构,从而奠定欧盟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此外,第七框架计划在2013年即将到期,为协助建立欧洲创新联盟和达成欧盟2020战略目标,欧盟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研发战略计划。

  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的特点

  “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的目的在于将欧盟投资在科研与创新的效益最大化,以促进经济成长与就业,并协助欧洲面对各项严峻挑战。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主要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实现欧盟层面对科研计划的统筹协调。“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整合了框架计划(FP)、竞争力与创新研究框架计划(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Framework Program, CIP)和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the 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EIT)三大科技计划。这一手段有助于欧盟建立欧洲创新价值链(European Innovation Chain)的完整政策体系,有效协调了创新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基础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或服务以及相关支撑服务,例如设计及营销等、研究与创新政策发展等。同时,以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EIT)为依托,集成部分最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形成产学研创新实体联盟。其目的是统筹一切有效资源努力实现欧盟研发创新与企业创建之间的融合和可持续。

  第二是提高科研行政效率。“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改进行政手段。一方面是简化欧盟科研计划的申请流程,科研项目申请规则统一,审批门槛降低,提供单一申请窗口及充足的协助,鼓励了产学研的结合;另一方面是设计弹性会计制度及简化付款手续,申请时间平均可减少100天,增加了对其它国家创新团队的吸引力。此外,欧盟统一专利体系方案实施后,发明人在欧盟有审批资格的25个成员国中任何一国申请,都可获得在整个欧盟的有效专利,申请费用和时间都将大幅减少。

  第三是重视创新链的支持。从欧盟接近800亿欧元的预算结构看,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到研发服务整个创新链环节,包括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政府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中,以EIT为核心,投入28亿欧元,占全部预算的3.5%。其目标任务包括两大方面:创办创新型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造就高科技企业领军人才;扩大创新集群。同时,“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将对中小企业创新投资25亿欧元,占总预算的3.1%。为此,欧盟还设法在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科研创新提供更佳环境。2011年10月,欧盟推出“连接欧洲”计划,将投入500亿欧元发展交通、能源和通信网络,全面实现欧洲地区这三大领域的互通互联。

  第四是继续强调基础研究对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基础作用。在基础研究方面,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安排了246亿欧元,占全部预算的30.9%,用于提高欧洲基础研究水平,使欧盟基础研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在欧洲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欧盟仍然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研究。这就充分意味着欧盟认识到基础研究是欧盟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并愿意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为欧盟未来投资。

  启示与建议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统筹,提高科研与创新投入的效益。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统筹整个欧盟的科技研究。中国科技工作发展迅速,但也存在条块分割和重复投入问题,国家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由几个部门分块管理,能够支持创新链研发投入的科技部门掌握的经费较少。目前这种科研经费统筹管理体系很难保证科研创新投入的高效率,也无法保证创新链的有效对接。从这个角度来说,迫切要求对科技资源投入进行顶层统筹,真正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实现有效对接。

  第二,扩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是抢占未来科技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我国基础研究占比2007年为4.7%,2008年为4.78%,2009年在科技经费上升到5791.1亿的情况下,基础研究占比下降为4.57%。2010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324.9亿,比重约为4.6%。目前这个历史阶段,应用技术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30%左右,但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潜力。赢得现在的结果有可能败在未来。即如果不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将继续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中徘徊。原因就是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应用技术来源不足,也无法提高层次和水平,只能通过引进。在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扩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我国不仅应加大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更要不断提高基础研究在全社会投入中的比重,确定面向未来的稳定投入机制。这样才能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基金43亿,占全部财政经费投入的比重仅为0.6%。中小企业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部分。同时,中小企业在中国就业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具有更加特殊的政策含义。在“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中,欧盟不仅要扩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投入,同时还制定了促进公共采购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对中国而言,增加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投入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包括扩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

  第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欧盟近年来还不断探索和加强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施了联合技术行动(JTI),欧洲产业技术行动(EII),“欧洲创新伙伴”试点等一系列行动。我国目前缺乏产学研合作的专门支持计划,尤其对产学研合作链整个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的支持力度较小,针对不强。我国借鉴欧盟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经验,加强对产学研的支持,尤其是探索基于产业创新联盟的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环节的整体支持模式,推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王巧云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张换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