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线”生产模式是美国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明的。这一模式将工人数量、操作规范、工序流程甚至每道工序的间距、运行速度均作优化,并固定下来,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科技创新与流水线虽有某种形似,却也有着实质性差别。
其一,可预期性不同。工厂流水线必须在指定时间内按预定数量、规格完成生产任务,满足订单需求,实现资金周转,而科技创新的上游环节,尤其是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却具有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突破难以预期。
其二,淘汰率不同。工厂流水线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需保证几乎所有产品符合规格进入下一个环节。科技创新过程则不同,多数基础研究成果都不能进入技术研发,而多数技术方案又在产品研发中被淘汰,最后能进入市场并取得成功的产品已是无数次淘选和打磨的结果。
其三,人的作用不同。工人在流水线上必须在规定位置按规定要领和精度完成对产品的加工,这种劳动逐渐可能被自动化装备和机器人所取代。但是,科技创新需要避免已有的,寻找未知的,这使得人的作用不可替代。人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求以一定的自由度为前提,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对流水线作业的要求。
今年5月,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对包括“973”、“863”、基础性专项在内的47个原有的各类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遵循“全链条部署、一体化组织实施”方式,首批试点实施6个重点专项。“十三五”重点任务需求征集也已开展,要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模式的科技创新链条。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这种出口明确的“流水线”化整合,无疑将有利于财政资源的集中和有效使用,有利于增加科技对发展的贡献度,克服科技项目的多头和重复申请、跑部钱进等等问题。此外,媒体也释放出信号,“十三五”期间,国家还将增加一些科技重大专项,包括重大工程创新计划。
作为科技计划改革的重头戏,科技计划整合让科技界充满期待和希望。不过同时出现三个问题悬疑在许多人的脑海:
第一,科技计划整合怎样围绕重大目标贯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试验推广?从科学、技术到应用的周期在不同领域差距很大。如果选题不当,可能出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改造、商业模式合力申请却在几年后各自交账的情况。既要切合国家重大需求,又要具备学科和产业贯通的基础,大部分学科领域或将被排斥在选题之外。
第二,自然科学基金将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的唯一生存地?不在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覆盖范围的许多领域以及不在主导者圈内的大多数学者将处于更加艰难的境地:除了自然科学基金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目前,基础研究经费占我国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5%,自然科学基金占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约10%。如果大部分学科领域都被赶到基金这一根独木桥上,其拥挤难堪之状可以想象。
第三,进不了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的众多科研人员会不会投向企业的怀抱?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绝大多数是直接针对产品的微改造和生产中的小改进,也就是科技创新链条的最下游,甚至是产品仿制。原先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技术原型研究的人却照旧不具备与企业合作的条件。
看来,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改革需要重头措施洗牌、重组、定方向,也需要配套措施补台、助力、安人心。
从局部来看,科技创新与“流水线”有可类比之处,但从全局来看,科技创新体系更如同广袤大地上的江湖水系,有干流、支流,还有湖泊湿地,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形成一种互惠、平衡又有某些竞争的生态关系。科技界的资源分配也如同江湖水系的水量分配,从源头高原下来的水量大体就是那么多,如果干流上建坝蓄水、河道下切,引起水位下降,通江湖泊将出现大面积干涸。科技资源大整合,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科研生态圈的许多水源涵养地、生物栖息地的丧失,造成另外一种浪费。
我认为,整合财政资源设立重点研发计划,增加重大专项,都是完全必要的,但与此同时,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套措施加以完善。
第一,保持对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较大投入。原先“973”、“863”、基础性专项能够涵盖的许多内容并不能整合到重点研发计划中,这部分经费可转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渠道,继续支持相关研究,或者保留部分“973”、“863”、基础性专项之类的计划由新的机构管理。
第二,设立技术开发类自由申请项目。这是企业创新引导计划的后补助项目所不能代替的。引导科研人员的转型,除了政策导向,还要让他们有路可走。科研人员需要先有技术成果才有向企业靠拢或者创业的条件,这类项目将是科研人员投身产业创新的台阶,其产生的成果也将带动企业加大投入开展下游的试验和应用。
总之,科技计划大整合需要维护科技创新体系健康的“生态”关系。创新体系的完整性对应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看待科技创新体系,我们要从“流水线”思维上升到“生态”思维。
作者简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