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营养型农业助推“健康中国2030”
作者:贺春禄 发表时间:2019年03月07日

  提及营养不良,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通常为长期“吃不饱”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等。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营养不良”也正在悄然改变。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晓光对记者指出,营养不良早已有新的定义,“不仅包括传统的营养不足、微量营养素缺乏,还包括了超重和肥胖等等。” 

  当前,中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营养需求和健康服务提供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对此,杨晓光表示,中国营养健康的服务供给和营养健康服务的需求之间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们迫切需要科学化、标准化、精准化、现代化、智慧化和个性化的营养,为中国居民提供营养健康的服务,营养型农业也因此迎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 

 

  新式营养不良困扰“健康中国” 

  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营养不良”仍然在影响着中国,尤其是儿童营养改善领域仍面临着许多挑战,而且城乡差别日益显著。 

  杨晓光说:“两岁以下农村儿童的贫血问题、辅食添加问题,以及流动和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都是当前中国营养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数据显示,虽然当前中国人贫血的状况明显下降,但总体发生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微量营养素缺乏的状况仍然普遍。譬如无论男性或女性,每天能够摄入维生素A推荐量的人都非常少。而且年龄越小,维生素A的摄入缺失发生率就越高。 

  除食物以外,皮肤通过紫外线的照射可以产生的维生素D,目前中国摄入量最差的人群为中学生。杨晓光指出:“这表明中学生在户外活动的时间非常少,其中城市学生更加突出。” 

  而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中,中国居民的脂肪供能品已然失调,在城市已高达35%,而正常的合理范围只为30%。而农村居民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脂肪供能也超过30%。 

  另一方面,中国人群整体超重、肥胖的状况正在快速上升,人口总数呈现井喷之势,“隐形饥饿”问题日益凸显,这是新式营养不良的特点之一。 

  数据表明,2002年中国人群超重率为23%,2012年时达到30%;糖尿病发病率2002年为4.2%,2012年便已高达9.7%。根据人口总数换算后可知,2012年中国超重人口为3.1亿、肥胖人群3.4亿,糖尿病患者为9700万人。 

  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应当格外引起重视的是日益严重的儿童肥胖问题。 

  杨晓光告诉记者:“现在中国5岁以下的儿童肥胖数量增长超过60%,7到12岁儿童的增长率则更加明显,超重翻了一番、肥胖翻了近两番。而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情况正逐步恶化,而且人口数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困农村的儿童低体重率为8%,生长迟缓竟高达20%。 

  因此,面对当前国民营养状况的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也是今后十五年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 

  对此杨晓光解读道:“改善提高民生水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健康中国2030”构建营养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强调,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结合当前中国居民营养不良的严峻现实,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也已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健康中国2030’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同时也是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营养是健康的物质基础,影响了生命的全过程。越是早期影响越大,时效性也越明显,而且具有投入越早、效益越大的特性。”杨晓光说。 

  相关数据显示,如果改善了维生素A、碘、铁缺乏的状况,儿童平均智商可以提高15分左右,对于改善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健康中国2030”计划中的重要目标为——在2030年时要实现引导中国居民的合理膳食。杨晓光强调,日常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平衡膳食。“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减少约三分之一的心血管、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如果减少钠的摄入,全球每年可以防止250万的死亡病例。” 

  美国研究机构曾在2011年发布数据指出,如果减少钠的摄入,该国每年可以减少十万例死亡病例;提高DHA的摄入量,每年可以减少八万人死亡;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可以减少八万两千例死亡病例;防止酒精滥用则可以减少六万多人的死亡。 

  有鉴于此,杨晓光表示,若要解决重点微量营养素缺乏以及部分人群营养摄入过多的问题,需要实行临床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的健康指导,明显减少我国的食盐摄入量等。 

  而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远景目标,2017年7月国家发布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以下简称《营养计划》)。杨晓光介绍道,这份国家所制定的新的国民营养计划,分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要实现营养的科学化、标准化,第二步实现精准化、现代化,第三步实行智慧化、个性化”。 

  据悉,《营养计划》以问题、目标、需求、创新为导向,部署七项实施策略和六项重大行动,覆盖全人群、生命全周期的营养和健康,计划在2020年实现5个前期目标,到2030年实现6个总目标。 

  这七项措施具体包括能力建设、监测、发展营养健康产业、加强数据共享、普及营养知识等。同时还有六大营养行动计划,包括生命早期一千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老年营养改善计划、临床营养行动计划、贫困地区的营养干预行动和适度平衡。 

  “应当说,中国营养工作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因为我国已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也有居民自身需要的内生动力与国家战略的推动,同时正经历着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加上结构性改革等都给营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杨晓光总结道。 

 

  营养型农业进入黄金期 

  杨晓光认为,中国农业产业应该积极地认识到,当前正处于健康食品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我们要改变包括城乡、东西部在内的发展不平衡,要变被动为主动,要改变过去生产什么消费什么、消费什么决定什么的营养模式,要将其转变为由营养健康引导消费,消费指导生产的主动模式。” 

  他指出,中国营养农业发展包括结构调整,补平平衡膳食的短板;建立高质量的农产品营养标准;传承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健康价值;培育生物强化及特需的新产品;对接信息技术,实现精准营养等。 

  如在结构调整方面,我国需要增加全谷物、杂粮、杂豆、薯类的产品,增加乳制品、大豆制品,增加富含ω-3的植物油产品,增加水产品与水果,减少猪肉产量。 

  在杨晓光看来,要建立高质量的农产品营养标准,首先要了解家底。农业产品的食物成分表都是显示平均数,如南方、北方、应季、反季的蔬菜等,不同地区和季节产品的营养成分肯定不一样,需要摸清情况。“建立农产品营养标准要从健康的角度修订,要循序渐进。” 

  2013年,中国营养协会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基准,包括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剂量等。摄入量不足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但是摄入过量也会有风险,超过了最高可耐受剂量,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据杨晓光介绍,目前全球膳食硒的参考摄入量标准,就是基于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数据所制定的。数据显示,硒的基础摄入量为18岁以上每人每天60微克,而最高可耐受剂量为400微克。 

  “这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发现的。当时曾出现过死亡病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后来才发现原来是硒中毒。”杨晓光说。 

  我国科学界通过研究硒中毒的案例发现,每人每天摄入800微克的硒便可导致硒中毒,因而推荐最高可耐受剂量为每天400微克。 

  不过,杨晓光有些担忧地指出,国内目前有很多生物强化的产品,但极有可能存在着隐患。比如一款富硒小麦最多可达到每公斤含硒量2.55毫克,每天吃这种小麦157克就超过了400微克的可耐受剂量上限。 

  “因此我国亟待建立生物强化的营养标准,产品既可满足营养需求,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营养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杨晓光还指出,国内的营养型农业也要传承创新,积极提高农产品的健康价值,发挥名优产品的优势,建立适合营养需求的营养标识和健康认证。 

  “为什么那么多老年人上当受骗买假的或者无效的保健品?归根结底,就是缺少正常渠道将真正健康的产品推向消费者。” 

  他强调道,营养型农业的发展要对接信息技术,实现精准营养。为此应当建立大数据背景下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在产品上标明具体的营养健康信息;农产品要建立精准供应和递送系统,并借助于健康平台和融合技术实现精准的营养供给。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