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个性化全生命周期 精准营养时代即将开启
作者:贺春禄 发表时间:2019年03月07日

  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迈入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营养健康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各方的关注。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人的生活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只是“吃饱”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看来,未来中国营养健康事业将经历大众干预、特殊人群干预、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精准营养三个阶段,而目前正处在营养大众干预阶段。 

  他对记者表示,第三阶段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精准营养,即全生命周期、24小时实时在线的精准营养。“第三阶段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5G以及工业4.0等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非常快,大家千万不要坐而论道,而是应当赶紧与企业开展合作”。 

 

  加工工业重要性日益凸显 

  从茹毛饮血到直立行走、学会制造使用工具,劳动创造并贯穿了地球人类文明发展史。 

  “在原始社会人们从事劳动。一是人类自我生产,二是吃——就是吃加工过的熟食。因为吃熟食促进人类大脑营养空间的发育,所以人从野生动物变成了人,进而产生地球的第一个人类文明的形态。”戴晓枫对记者说。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一直是地球上人类社会的中心。但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1840年前后人类开始进入到工业社会,也发展到工业文明新的阶段。 

  戴晓枫指出,现代农业的概念正是在此时由英国人首次提出的。“英国人宣称自己完成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的同时,也宣称农业已从传统的农庄经济进入到现代农业的新时代。” 

  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业总量便是农民经济的全部。但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农业已不再是主流的产业。 

  “在传统农业时代,种一种、养一养、捞一捞是主体,但自从进入到现代农业,种一种、养一养、捞一捞已经成为原料性的环节,在整个产业体系里已不再是主导。”戴晓枫说.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全球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也日益加快。农村人成为城市居民,农民也转变成为工人,加工产业在此过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 

  戴晓枫表示:“加工工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惠民产业、幸福产业、营养产业、健康产业……在现代农业的概念中,生产后的加工、保鲜、物流等产业都已经成为主体。” 

 

  农产品加工业展翅欲飞 

  研究数据显示,当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过低时,居民长期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中,内部主要矛盾为粮食安全。迈入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主要矛盾便上升为食品安全,而当人均收入超过10000美元之后,该国就会迈入营养健康的新时代。 

  戴晓枫说:“2000年我国人均收入为1000美元、2010年为5000美元,2017年已经达到9200美元。过不了两年,我们肯定能跨越1万美元的门槛,也意味着将全面进入营养健康的新时代。” 

  他指出,2017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高达22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即便是将其放在制造业领域也是排名第一,房地产、汽车等全得排在农产品加工业后面。这个行业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与定海神针。” 

  毋庸置疑,过去十几年间农产品加工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与长远决策。 

  2000年当我国人均年收入仅为1000美元时,农产品加工业便已经被决策部门纳入五年计划的“大盘子”。戴晓枫告诉记者,当时国家统计局设立了统计口径,科技部设立建国以来第一个科技重大专项暨农产品加工科技重大专项,开启并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在中国的飞速发展。

 

  国家全面发力“大健康” 

  当前中国人健康状况已经危机四伏,隐形饥饿、肥胖等已成为人们吃饱饭后“幸福的负担”。 

  戴晓枫指出:“中国未来的肥胖儿童人数预计将高达5000万人,而所有的慢性病其实都是吃出来的,基本都是营养过剩所致。在原始社会需要与猛兽、与饥饿做斗争时,人类的健康状况反而是最棒的。” 

  2015年,由科技部牵头成立了国家食物与健康技术创新联盟,便是要引导农业、食品和医药行业“相向而行”,共同服务于国民健康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 

  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顺应民众关切,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此次大会树立“大卫生”、“大健康”并重观念的意图显而易见。在此后同年举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所做的主旨演讲中又系统阐述了总书记关于大健康概念的内涵、任务、目标和要求等。 

  戴晓枫指出,上述政策发展意味着国家正推动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医药、环保、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时至今日,营养健康已成为几乎所有国家战略和国家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以马铃薯的主食化为例。马铃薯在西方一直是主食,而中国人消费习惯和口味的偏好导致其长期以来仅作为菜用。他表示,如果一年能在两亿亩农田中种植产出近四亿多吨的马铃薯,就相当于同年小麦夏粮的产量。“这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全营养的马铃薯推广为国家日常消费的主食。” 

 

  24小时的贴身健康营养专家 

  戴晓枫强调,未来中国营养健康事业将经历大众干预、特殊人群干预、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精准营养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在营养大众干预阶段,2020年将进入特殊人群干预阶,2035年后将进入到个性化精准营养服务的产业示范与应用阶段,到2050年建国一百周年时,将实现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营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阶段的大众干预期,在戴晓枫看来效果有些差强人意。他指出,因为功效关系、量效关系等研究仍不清晰,而且消费者很难完全遵循科学的饮食指导,“我们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因此大众干预目标很难实现,必须对特定人群开展定制的方案。” 

  第二阶段的特殊人群干预工作,需要十至二十年的发展时间作为过渡。而目前戴晓枫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为第三阶段个性化全生命周期精准营养,即全生命周期、24小时实时在线的精准营养。 

  “要实现这样的方案首先要借助于健康大数据,也离不开云计算、5G、工业4.0等核心技术。目前,已经有团队在研发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的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体系,包括智能管理系统等,最终以实现个性化的精准营养。” 

  具体而言,首先需建立健康大数据体系,包括录入血液、体液、毛发等信息,将来每个人出生时在体内植入芯片或佩戴可穿戴式设备,实时在线监测所有健康营养指标,最后再通过无线通讯传输到云端。同时,还要建立食材大数据库与美食大数据库。 

  “当然人体内菌群数据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一些个性化的数据,每个人都要依照数据库制定相应的食谱。食谱就相当于中药的一碗汤药,不是单剂的而是由十多个单剂组成的复杂组合。”戴晓枫说。 

  此外,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目前业界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从食品全手工操作迅速跨越到机械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 

  戴晓枫强调道:“比如饺子、面包等食品的生产都正趋向智能化,现在甚至连饺子上有几个褶都能提前设置。这一领域的发展非常快,大家千万不要坐而论道,而是应当赶紧与企业开展合作。” 

  他强调,未来中国营养健康产业需要依靠全社会大协作,通过大数据以及食物大生产,最后在个性化的监测系统支持下,才能实现每个人24小时在线的营养健康管理。“目标就是将来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能在24小时内获得精准服务,让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处于最佳的营养健康状态。” 

  在戴晓枫看来,古代中国的传统中药房就是社会化、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大生产,与个性化精准医学完美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经营模式、盈利模式与管理模式。“在这个领域中国人具备先天的优势,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