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破解新兴产业发展痼疾
作者:陈宝明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26日

  我国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在规模迅速扩张后由于技术路线的更替而陷入整体落后的局面,这既有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原因,也是产业发展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要破解产业发展的痼疾,需加强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力度,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独特技术路线,并对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投资需求进行有效引导。

  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痼疾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有1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缺乏核心技术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能够通过技术引进实现规模在短期内快速扩张,甚至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是在产业技术路线发生根本性变化时,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缺乏创新能力,往往整体陷入落后的局面,从而呈现“引进—规模扩张—整体落后—再引进”的轨迹。其结果就是产业发展始终受制于人,不断地面临产业转型的阵痛。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在经济中的应用越来越快,这一现象在新兴产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显示技术领域,20世纪80、90年代,我国通过技术引进和产能扩张,迅速形成了世界最大的CRT生产能力,但是在21世纪初平板显示技术迅速替代CRT时,我国在平板显示产业上面临着既无技术又无产业的“一穷二白”局面,显示产业整体落后,虽然我国又开始了引进平板显示技术和生产线来扩大产能的过程,但是显然,目前跨国公司还不急于将产业向外转移。

  当前,我国一些新兴产业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技术引进实现规模快速扩张,也存在着由于产业技术路线更替而陷入整体落后的隐忧。

  在风电领域,2009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80万千瓦,使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二。风电机组的整机制造商超过80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尽管我国风电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基本上都靠的是技术引进。据海关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风力发电机组976台,总金额超过9800万美元。

  在光伏产业领域,2008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30%。目前全国18个省份的35个多晶硅项目在建或准备动工,技术设备几乎都依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光伏产业大部分利润被成本抵消。

  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始终无法改变。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但是据商务部统计,我国集成电路芯片80%依靠进口,2007年集成电路进口金额1277亿美元,是当年我国原油进口额的1.6倍。

  从规模扩张到落后的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新兴产业发展中形成的从规模扩张到落后的轨迹,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不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则使这一问题更为严重。

  传统的产业发展体制造成产业发展目标短期化,投资需求、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难以有效衔接。新兴产业的一般发展路径,是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应用逐步降低产品成本,并培育和激发市场需求的过程。但是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受到市场前景的诱导,投资需求可能在一定时期内迅速膨胀,从而超过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能力形成短期内的扩张,比如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目前,世界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而我国由于在追求规模扩张和扩大产值的地方利益驱动下,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需求较易受到不理性因素影响,各地方纷纷出台规划,加大投资力度,投资需求在短期内快速膨胀,从而使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投资需求过快增长催生了对技术的过快需求,在技术难以从国内有效供给的情况下,从世界范围内寻找和引进技术的需求就越强烈,从而形成了大规模引进技术的根源。

  在传统产业发展体制的趋动下,投资者追求经济规模,更关心从哪里迅速得到所需要的技术,国内的技术供给及其应用将面临严重障碍。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虽然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必要性,但是迟滞的技术研发已很难改变产业发展的既定路径,技术开发更多地服务于制造、加工环节,即便在核心技术上能够有所突破,但是由于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技术市场已经被国外设备占据,自主研发设备缺乏市场应用空间,难以得到大规模应用。这也是在产业快速扩张期再强调技术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效果已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投资需求的过快增长,也导致形成的产能必然依赖国外市场,进一步加剧了技术方面的依赖,从而使产业发展本身面临着较高的外部风险。

  受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影响,国内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受到国外产品生命周期变动的影响。经济科技全球化在让世界分享创新成果的同时,也使创新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创新的收益。创新者掌握着核心知识产权和技术,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控制生产的规模,来最大限度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取得创新的全球化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只能围绕发达国家的创新产品布局发展本国的产业,能否扩大生产规模取决于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并形成对国外的技术依赖。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是国际产业生命周期在国内的延续,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只能成为这一国际性产品生命周期内的制造工厂。在这里,我们对经济科技全球化条件下国内产业与国外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简单比较:

  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外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奠定了技术路线。而国际上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我国开始技术引进过程,而国外为了迅速占领全球市场,通过产业转移,适时将生产在全球布局,我国凭借制造优势迅速取得全球产品提供者的地位,但是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同时,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创新和培育下一个产业技术路线。在这个发展路径中,国内产业由于不具有自主创新和把握市场方向的能力,只能是依附型的增长。实践证明,单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只是这一产业发展路径的表现之一。

  对科技的引领作用认识不足,前瞻性研究以及知识和技术的储备不够。新兴产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在培育的过程中往往市场前景并不明朗,很难下定决心进行超前技术研发和投入。因此,新兴产业在快速扩张中,往往遇到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而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中,发达国家可能早已开展很长时间的研究并完成了知识产权的布局,甚至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比如在新能源的风电、太阳能、核电等领域。在这些新兴产业市场前景明朗化并进入快速扩张期后,我国再强调加大研发力度、着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效果并不会很好。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如果缺乏前瞻性研究和技术储备,则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引进和技术依赖的陷阱。要打破国外的技术路线制约,要求我国在产业技术开发上,不能只瞄准国外技术前沿,还必须认真探讨和研究更超前的技术路线问题。

  我国科技计划在高技术领域已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和部署,比如在“九五”时期就开展节能与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研究,使我国在当前世界电动汽车向规模产业化过渡的重要关头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缺乏针对产业长远发展的超前技术开发和储备。很多科研项目以跟踪研究为主,主要是沿着发达国家设定的技术路线进行赶超,难以超越国外技术壁垒。在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对科研项目的短期产业化或应用要求越来越强烈,而在立足于产业技术路线创新的自主开发方面的力度始终不够,难以对产业发展起到更长远的引领作用。目前,我国显示产业还在致力于液晶面板技术的赶超,而对下一代显示技术的超前研发仍然不足,这为我国显示产业的再次落后埋下了伏笔。

  前瞻性研究难以及时转化和实现产业化。我国的许多前沿技术开发起步并不比国外慢,但是,等到前沿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应用时,产业技术水平却往往被整体落下。比如我国在平板显示技术方面一直组织研发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成果,但是当世界平板显示技术进入大规模应用时,我国显示技术却出现整体断层现象。前瞻技术研究不能及时实现产业化的原因,一是研究目标定位在跟踪上,在技术路线上跟随着发达国家,并没有着眼于未来的产业发展进行技术路线的创新;二是虽然进行了前沿性研究,但是投入力度不够,贯彻不够坚决,没有取得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技术与产业化的距离还很远;三是技术开发的组织模式不利于产业化及市场应用,特别是开展的前瞻性研究,多是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研究的目标和导向距产业化需求较远,在产业化机遇来临时,不仅产业界准备不足,在国内也难以找到能够马上对接的技术。

  对策和建议

  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成为确立未来竞争优势的长远谋划,更成为短期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带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也给我国产业通过并购扩大产能提供了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产业发展应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如何破解产业发展存在的从规模扩张到落后的痼疾,已成为事关我国产业发展前途的战略性问题。

  继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下决心进行超前的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体现在对产业发展进行前瞻性研发和超前部署上,能否下决心对产业发展进行进一步的超前研究和部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又一个重要抉择。当前,我国应在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在一些领域已开展超前研究的基础上,顺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重点领域进行重点部署,在技术路线创新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前瞻性研究,着眼于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技术需求开展研发,谋划产业链,如:下一代显示技术、下一代印刷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下一代新能源技术等等。

  创新产业前瞻性技术的研发机制。进行产业前瞻技术开发,应建立在政府引导与产业研发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依托力量,并鼓励科研院所、大学与行业领先企业形成联合开发机制,从而能够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内在于产业发展之中,引导科研的方向并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奠定基础。

  转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避免新兴产业发展重又陷入规模扩张到落后的传统路径,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和模式。一是由盲目的过快跟进转为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在新兴产业酝酿和形成时期,通过超前技术研发奠定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在产业发展趋势明朗化时,不是仅仅通过引进技术、扩大规模快速跟进,而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优势,选择有利于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二是认清新兴产业在国际产业生命周期中的位置,既要看到国外在一些新兴产业已形成了技术封锁和垄断,又要看到我国在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上与国际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机遇,从而为新兴产业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三是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摆脱我国在传统国际分工体系中不利地位的契机,重点选择与国际发展基本同步以及自身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避免陷入从规模扩张到落后的发展路径。

  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独特技术路线作为取得未来技术优势的突破口。实践证明,根据本国自身要素禀赋或特色优势来发展独特的技术路线,是摆脱国外技术封锁的捷径。例如,巴西利用甘蔗和木薯发展生物燃料,形成了独特的新能源发展技术路线,而我国在发展高速铁路、特高压电网以及中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我国应认真研究独特的资源要素以及环境特点,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独特的技术路线,形成取得未来技术优势的突破口。

  对地方产业发展目标和投资需求进行有效引导。设置产业进入的技术门槛,遏制投资需求过快非理性增长,引导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对地方产业,要以产业发展规模与增加值率的考核并重,迫使地方重视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长期创新能力的考核指标,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围绕地区优势产业的培育并结合产业前瞻性研究,每个地方选定一两个长期培育的方向进行研发投资,国家给予引导和扶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