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创新是走出经济迷雾的指路明灯
作者:陈宝明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27日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但是科技创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创新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走出世界经济迷雾中发挥了指路灯的作用。

  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

  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所恢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各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5%,已接近金融危机发生前的水平。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危机中暴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政策选择的两难性加大。

  随着经济复苏,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扩大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后果逐步显现,世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而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保持经济复苏与抑制经济过热迹象的两难问题开始显现。美国从缓解本国危机、刺激需求的自身利益出发,仍将继续实施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快美元贬值并向世界输出流动性,而新兴经济体纷纷开始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升值压力加大,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利益博弈结果难料,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欧洲经济恢复还不明朗,2010年希腊与爱尔兰发生了两轮欧债危机,进入2011年,欧元区内部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财政与货币政策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仍未解决,主权债务危机仍将拖累整个欧洲。

  从总体上看,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远未到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有待形成。发达经济体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而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扩大内需,资源输出国对过度依赖资源出口的发展模式也进行调整,这些都使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也使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孕育着重大改变。国际竞争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资源环境瓶颈突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使世界未来经济增长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创新成为不确定经济环境下的确定性选择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世界经济政策的选择难度加大,但是,从总体上看,加强科技创新成为面对不确定经济环境的共同确定性选择。

  创新成为决定未来经济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2006年1月,美国宣布实施总经费达1360亿美元为期十年的“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要在研究和人才方面领先世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长远竞争力;2007年8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美国竞争法》,把提高美国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法律高度。而欧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推动着各项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实施,2010年3月,欧盟为摆脱经济衰退并走上持续发展轨道,提出了“欧洲2020战略”建议方案,把“创新”列为实现欧盟未来十年发展的三大重点和七项计划之首,将创新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日本2007年6月通过的“创新25”战略提出了面向2025年创新型国家远景目标和创新途径,强调从根本上充实面向20年后的科学技术投资,完善“创新立国”的推进体制。

  为保证创新战略实施,世界各国持续增加研发投入。2007年全球研发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财政收入和企业盈利造成严重影响,但全球研发投入依然保持刚性增长。其中美、日、德2009年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分别增加了3%、1.1%和8%,全球企业2008年的研发投入也实际增长了6.9%。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科技创新的产业化速度加快,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和产品创新之间相互促进的趋势更加明显,新能源、新兴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科技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加快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培育形成未来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应对金融危机走出经济衰退的共同选择。主要国家纷纷将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网络为代表的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突破口,即使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各国不但没有减少对这些新兴技术的资助,反而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支持。

  各国都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点,美国在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节能产业、电动汽车研发和推广等方面加大投入,并预计到2012年底,政府向可再生能源提供的投资翻一番。日本也大幅度增加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万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在其他新兴技术领域,欧盟提出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美国纳米技术计划2010年的研发预算是16亿美元。

  创新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危机以来,创新政策逐步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白宫2011年2月发布的《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指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实力,要尽全国之力加大对人民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投入,来创造未来就业岗位和产业。根据上述创新战略,美国政府的推动创新,首先表现在对创新基础的投入,刺激创新可以推动美国未来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这就要求加大对劳动力、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等基础条件的关键投入。美国政府推动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对研发实施简化和永久的税收抵免政策加速企业创新,并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和税收优惠,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而欧盟“欧洲2020战略”提出未来十年发展的三大重点分别是实现以发展知识经济为主的智能增长、实现以发展绿色经济为主的可持续增长、实现以提高就业和消除贫困为主的全面增长。把“创新型联盟”列为实现欧盟未来10年发展目标的7大计划之首,而且其他6大计划均与创新有关。为提高创新能力,欧盟要求到2020年将其研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3%,特别要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可见,创新政策已成为实现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创新扩大和保障就业

  各国都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重要影响,并采取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及吸引外商投资等措施来扩大就业,通过鼓励创新政策来促进和扩大就业也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举措。比如,美国对清洁能源的开发本身是振兴经济的一部分,还能创造出数百万个就业机会。美国提出通过实施“创业美国”计划,促进国家创业精神的发展并创造广泛的经济增长与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另外,美国还制定了两个10亿美元的计划分别用于天使投资和早期种子基金,投资高增长创业企业,改善创业环境。

  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美国等经济体一方面采取灵活机动的经济政策,来谋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就业,实现经济目标,并尽可能在全球经济博弈中获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坚持形成长远的竞争优势,越是在经济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越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应用力度。因为他们明白,短期的经济波动不可避免,需要各种政策的调节,但是奠定长远竞争优势的科技创新是走出经济迷雾的指路明灯。特别是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谁能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并能够及时应用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谁就将在未来竞争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我国的选择和对策

  把科技创新更深地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去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也是通向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科技在支撑经济增长中作用日益显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仍不紧密,特别是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结合仍不充分,统领科技与经济活动的创新政策还比较缺乏,科技在研发目标、研发过程以及成果应用上都存在与经济脱节的现象,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障碍。面对世界各国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基本因素的新趋势,我国必须把科技创新更深地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去,把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作为联接科技与经济的主要结合点,着力突破体制机制制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把增加创新基础设施投入作为调整投资结构的重点方向之一

  未来一定时期内,投资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使产能急剧扩大,比如煤炭行业经过近年来扩大投资形成产能扩张,在短期内集中释放可能形成一定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继续发挥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值得认真思考。通过加大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投入,可以在不扩大产能的情况下有力地促进科技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投资结构向更注重长远竞争优势的方向转变,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提升长远发展能力和促进未来经济增长十分有益。

  把确定未来竞争优势的科技发展作为创新的重点领域

  当前,科学技术的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际,并对一国的未来竞争优势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应更直接地和经济发展需求联系起来。从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来看,未来五年,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信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有望取得产业突破,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世界各国也纷纷围绕新兴产业加大投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这些都对我国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新挑战,我国应在决定未来竞争优势的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加大投入,着力掌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

  把运用市场资源吸纳国外创新成果作为对外经济基本策略之一

  我国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经济增长奠定了强大的需求基础,我国的国内市场需求必将对改变世界经济结构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充分重视保护国内市场,导致贸易保护一定程度上抬头。为此,我国一方面应积极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创造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国庞大的市场资源和市场潜力,促使跨国公司加快向我国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充分运用世界创新成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