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技术创新告别作秀
作者:韩言铭 发表时间:2012年10月29日

执政者都爱高喊“创新”,想依靠科技力量来发展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愿望很好,实际上做的事情却很少。科技创新并不是其重点工作,甚至一些主政者对于当地的科技现状所知甚少。科技主管部门在政府序列中的位势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反而有下降之虞。在笔者看来,技术要想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真正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必须告诉那些试图借“技术”作秀的人士,要切实地为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服务社会惠及民生,创造价值。

    技术创新已刻不容缓

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社会各界对技术空前关注。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出,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场技术革命,每一次当经济走向上升、走出危机的时候,技术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科技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远的不说,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不太好,后来在信息产业的基础上网络经济大显其能。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的应用使通讯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美国获得了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的近十年的竞争优势。可以说上一次的技术革命是信息的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面对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对既往发展方式深刻反思,着手发展方式的调整。美国和日本这类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来谋求新的竞争优势。这个再工业化决不是把已经转移出去的产业拿回来再做,而是要在新兴的工业产业上有所作为。经济危机加快了重大科技变革的步伐,全球进入了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的时代。

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欧盟政府与创新大会上发表讲话说,科技创新在欧盟应对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增加就业方面至关重要,尽管目前欧盟总体上采取财政紧缩政策,但对于科技创新和教育还要加大投入。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比起在科研创新投入方面长期滞后的成员国,那些选择持续加大相关投入的国家,比如芬兰和德国,就能更好地应对危机。在私营领域,科技创新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据欧盟发布的数据,2010年,在科研投入比例较大的行业中,就业人数增加了将近7%。此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照样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来解决。比如气候变化的问题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价值观,绿色和低碳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已经成为主导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成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要素。因此,加快创新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的核心战略。2009年美国出台创新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的就业。2010年3月,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2020的战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已经成为实施创新战略的具体措施。近期,欧盟委员会还公布了一项“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提案,为此将在2014年至2020年间投入约800亿欧元的巨额资金。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很多产业和产品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发展到从有到优的阶段。这需要企业提供更精致、更舒适、更有价值含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一切都需要技术作为支撑。这种变化是从市场角度倒逼过来的,企业不技术创新往往生存困难,利润越来越薄,最终退出市场。消费者的成熟和市场竞争也促使企业更加迫切地呼唤技术的升级换代。在这一轮的竞争当中,哪一个行业率先进行技术创新,这个行业就会更早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同理,哪一个企业领先于同行先一步进行技术装备更新,它就会处于这个领域的高端,占有足够多的利润空间。

    技术研发忌急功近利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些发展战略层面的考量似乎还停留在口号上。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会强调创新,支持企业技改,甚至出台政策并拿真金白银来投入科技创新活动,但是往往效果甚微。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科技主管部门在政府序列中的位势太低,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活动的进行。整体上看,近年来国家对于科技活动的投入增加不少,但是作为科技活动的主管部门往往没有实力,或者说权力很小,能动用的资源有限,比如科技经费得向财政部门伸手,产业政策还得跟发改委周旋。这往往导致科技部门所主导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实质内容不多,只能靠呼吁造势,很可能成为空头支票。而到了地方,科技局更是弱势部门。当然,也有少数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科技工作比较受重视。

从科研单位来看,技术研究还是一种谋利的手段。不论是为了发表论文,还是为了从与企业的合作课题获取回报,亦或是为了获奖。技术创新成为科研人员用来作秀的一件道具。搞基础研发的盯着应用研究,搞应用研究的则幻想通过产业化赚钱。一些研究人员很难摆正自己的位置,或者说在新环境下没有给自己定好位。技术研发不行,产业开发亦有问题。当然,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也有问题,导向不明确也造成了研究人员的人心不稳,无法安心从事科研工作。而被寄予厚望的企业,也面临重重困难。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技术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与过去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中小企业一是没有技术积累,没有相关人员储备;二是还没有摸着门道,开发起来往往力不从心。而实力雄厚的央企却又高高在上,不屑于与其他单位或机构合作,而且往往投入时也不讲究效益最大化。当然,从大环境来看,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整个社会对于技术创新的尊重不够,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条块被割裂,很难结成能技术共享的产业联盟,虽然也有联盟性的组织成立,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更令人发指的是某些企业的价值观严重扭曲,把“创新”才智不用在正道上,而是用在邪门歪道上,目前食品安全领域事故频出就是明证。

    出路何在

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问题,听之任之。

首先,端正动机。技术创新有益于国民经济、有益于社会进步已是共识。

往大了说,创新改善技术是对于人类的贡献,事实上最先受益或者说受益最大的还是技术拥有方。在此导向下,在破除了阻碍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后,比如加强了对原创技术的保护力度;理顺了科研人员所享有的权益;建立了组织合作的新模式和新平台,让大家乐于交流分享前沿技术等。如此以来,科技人员与所在单位的利益一致,合作开发单位的利益也有保证,技术溢出效应会加速呈现。正大光明地获得利益会激发起大家的积极性。

其次,培育环境。在大谈科技创新的今天,首先要增强科技部门的实权,令其深度参与政府管理,制订更有力度的鼓励政策。同时,厘清科研院所的使命,对于基础研究单位和应用研究开发单位实施不同的考核和管理办法。增强对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中,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给予进一步的优惠。使政府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在技术创新这根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还有一条,就是要讲市场规则。对于那些不顾市场规则一味为创新而创新,乱投资瞎花钱的企业,必须要追究责任。对于政府制定的那些政策更要考核它的落实情况,而不是你有政策出台就算有功。至于技术创新,必须要以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产业发展,改善了民生为目标,而不只是为了发文章、拿经费,给升官加注脚。对于投资效果的考核要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制订规则,增加透明度,打破“小圈子”利益格局。

在中国,技术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还需时日。因为破解现实中的困境需要大手笔的顶层设计。不过,也不用太悲观,最近实体经济走低和破坏性因素(如自来水过半不合格)的刺激、倒逼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真”问题,或许被动创新和转型会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