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物质“极大丰富”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作者:吕乃基 发表时间:2015年10月30日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成了物质的极大丰富

  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循环经济得以实现,社会发展由对物质的依赖转向对创新的依赖。

  首先,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环节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及畜牧业结合起来,由现在的初级产品生产,延伸到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材料、能源以及环保等领域,并且参加对海洋和空间的开发。农业所养植的动物和植物,再加上微生物,用来“生产、制造和加工”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样的生产中,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人工手段。在养活这些“生产工人”的同时就已经生产出了产品。此外,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物,如粪便等,以及生产者自己(它们既是生产工人,又是机器设备)都可以方便地降解,再进入新的生态循环中,这样就会较少地产生污染问题,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互联网+”如日中天之时,“Bio+”呼之欲出。

  纳米技术一旦完成设计和开发,原材料的投入将大大下降。3D打印将一个个原子由下而上生成产品,材料和能量几乎没有浪费,几乎没有废料和排放。纳米技术产品还具有自修复和自适应能力,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如果说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材料和生产过程上,信息技术的作用则在于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分析、集成,提高了生产、管理、消费和日常生活的效率和效益。“互联网+”正在各个领域发挥影响,使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得以高效低耗地运转。

  其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减少了对物质的需求。所谓提升是指由生产到服务全方位地优化物品的耐用性和功能性,由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和最大规模地销售。随着产品价值量的提高而减少其需求量。以交换价值为核心的传统线性经济是生产性经济,而以使用价值为核心的服务经济是功能性经济。生产者的首要任务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使用者的重心则由购买和拥有物品转向购买服务。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供应商)应运而生,将软件开发、应用服务和互连网技术整合起来,像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一样为用户服务。用户订购ASP的服务,以少量的月租费替代大量IT基础设施的投资支出,享受高质量的IT服务和应用服务的自动升级。公有性和共享性是服务产业的重要理论依据。“各取所需”正在为“共享物质之所需,各取精神之所需”所取代。由此可以提出另一个“恩格尔系数”:个人所消费的私人物品是有限的,共享的公共物品将越来越多。虚拟企业联盟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员共有,设备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一仆多主,也可以一主多仆。资金、设备、人员等仍分属参与联盟的各个企业,联盟对此并无产权要求。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每个企业组织只需提供相应的功能即可。

  第三,循环经济促使减物质化。例如,能源技术在现场根据用户对各种能源的不同需求,按照“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供能方式,尽力扩大资源和温度利用空间,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与效率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在高技术的推动下,可由逆向途径,通过对物质资源消耗的极大减少而达到物质的极大丰富。

  第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由对资源的依赖转向对知识及创新的依赖。知识不同于物质形态的资源,它可以借助“溢出效应”通过共享而增值。然而扩散或共享也会导致信息的均衡分布,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规律类似,这就是知识资源的消耗。加之互联网使信息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进而导致了信息有效性的快速衰减。一方面,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知识;而另一方面,信息和知识自身的价值会随着传播技术的精进而迅速衰减,从而使依赖于知识投入的经济增长趋于停滞。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持续增长更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资源有限,创造无限”。人类不可遏制的创造力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根本源泉。人类进步最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而且还要有知识的极大丰富和永无止境的创造。

  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物质的极大丰富

  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大大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为“休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快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联合国开发署制定了一套全面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即人类发展指数(HDl)。体验消费,就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而产生的一种消费形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沉醉、感悟、感受、回忆等等都可以归结为体验。《体验经济》的作者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这种“美好感觉”不是随着消费过程的结束而终止,而是长久地留在消费者的记忆中。未来学家托夫勒在1970年就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体验,成为一种消费行为,旅游(特别是自助游)可以提供这样的体验;高技术也能够提供这样的“产品”,各种游戏都能提供某种体验,此处的高技术就是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横跨生产与消费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将最终开辟出一条通往物质极大丰富的道路。在生产环节,可以在虚拟环境下尝试各种可能,例如房屋的装修,按用户的要求试试这样,试试那样,不消耗材料、不浪费工期;顾客选购衣物时,可直接看到着装后的形象,无需一件件试装。依仗虚拟技术,即便没有“吃一堑”,现实中也会“长一智”。该项技术更进一步的衍化则是交互,也就是人机互动。更高的境界则是构想,由一开始单纯的虚拟消费体验转向创造。这中间交互阶段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行动中获知,在知之时又开始新的行动。这就突破了以往认识与实践,知与行分离的缺陷,进而在认识与实践融合之时从事创造。

  从根本上说,高技术对消费方式的影响,在于其将消费有形商品与消费知识。前者使商品的价值止于生产阶段,消费就是消耗价值,商品的价值消耗殆尽,消费即告结束。因而需要不断地生产出新的有形商品以供消费,这就构成了对物质资源的压力。在消费知识时,消费的同时继续创造价值,包括创造新的知识,消费就是生产,不仅不会增加物质资源的压力,而且还会创造出新的可供他人消费的知识,传统生产与消费截然分开的情况让位于生产与消费合一。马克思在描绘共产主义时还有一句话:各尽其能,这是各取所需和物质极大丰富的保障,我们正在迎来各尽所能的时代。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