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创新驱动发展的上海模式
作者:罗涛 发表时间:2014年09月25日

 

  2011年,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我国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之后的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年来,上海通过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上海模式,总结上海经验,对于其他省市很有必要。

  出台创新驱动发展政策

  举全市之力建设张江示范区

  2011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2011年3月28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将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到2020年不仅要基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新区,而且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科技金融中心、技术交易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政府管理创新示范区。2012年7月,浦东新区推出了《关于推进张江核心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配套政策》。

  打造上海“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下发了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部署,提出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上海特色“五位一体”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路和目标。“一体”是指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五位”是服务功能,分别是科技金融、研发与转化、优先区域、政策法规和协同创新。到2020年上海要实现:创新主体能力显著增强,科技金融紧密结合,技术研发与应用转化渠道通畅,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政策法规有效落实,协同创新机制日益完善。

  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大张江空间布局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仿效北京的大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模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张江空间布局,大张江以小张江(即张江核心园)为核心,由“一区十八园和紫竹高新区”构成,“十八园”包括张江核心园、嘉定园、崇明园、普陀园、闸北园、虹口园、杨浦园、长宁园、青浦园、漕河泾园、徐汇园、陆家嘴园、金桥园、松江园、闵行园、奉贤园、金山园、临港园。大张江包括2个国家高新区(张江核心园、紫竹高新区),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其他均为市级开发区。2012年12月上海市政府确定了大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三定”方案,大张江高新区管委会被确定为正局级的市政府派出机构,协调推进大张江的建设发展。大张江总面积为470平方公里,企业总数达3万余家。目前大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正在积极申请认定470平方公里全部为国家高新区,争取将国家高新区的政策覆盖到全部470平方公里。

  推动大科学装置和大项目落户上海

  上海的科教资源仅次于北京,共有66所高校、1家国家实验室、4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8家部委开放实验室、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拥有两院院士158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25人。不仅如此,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项目落户上海,极大增强了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

  落户上海的大科学装置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成立于2000年12月,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建设,位于张江核心园。作为国内第一个面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目前拥有曙光4000A(2004年世界排名第十)和“魔方”(曙光5000A,2008年世界排名第十、亚洲第一)等3台超级计算机。目前上海正在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四期,通过参与研制并引进位居国际前列的超级计算主机系统,完成超级计算中心四期的规划选址,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运营基地和附属设施。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在我国,第一代同步辐射光源是北京光源,第二代光源是合肥光源,第三代光源就是上海光源。上海光源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同建造,2004年12月25日动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建,总投资约12亿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能量仅次于日本、美国、欧洲,居世界第四,可用以从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医学、药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石油、医疗诊断等高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实验研究。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建设大型射电望远镜系统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2008年11月20日,通过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院市合作”,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上海市科委签订了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合同。2012年10月28日,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在上海天文台正式落成,综合性能排在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目前我国蛋白质基础研究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蛋白质科学研究以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此,国家决定建设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和上海设施。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项目由国家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负责建设,总投资7亿,工期3年。2010年12月26日上海设施在浦东新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组建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负责设施运行管理。

  落户上海的大项目

  大飞机项目。研制大飞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2008年5月26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大飞机项目正式上马。大飞机公司总部落户浦东新区陆家嘴,大飞机的总装基地落户浦东机场,研发中心落户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大飞机项目零部件生产基地落户上海临港产业区,由于大飞机公司总部、研发中心、总装基地、零部件生产基地都落户在上海,上海将形成完整的大飞机产业链,带动许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10年11月16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大型客机在珠海航展上获得中外100架订单。

  光刻机项目。光刻机集精密光学、机械、控制、材料等先进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于一体,是集成电路装备中技术难度最高、价格最昂贵的关键设备。2002年,科技部将“十五”重大科技专项100纳米高端光刻机的研制任务交付上海。2002年3月,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SMEE)成立,通过10年的努力,SMEE掌握了光刻机核心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中国专利947项,其中大部分为发明专利。

  刻蚀机项目。由于该项目的技术门槛高,长期以来,世界半导体装备制造的高端关键设备被国外几家大公司所垄断,特别是超高精度的刻蚀设备。由尹志尧博士等海外归国人员2004年创办的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AMEC)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02专项),成功研制生产65纳米、40纳米、28纳米的等离子体介质刻蚀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被10家亚洲芯片厂商的生产线接受,改变了世界关键刻蚀设备领域的竞争格局。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历了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个工业发展阶段,目前,重化工业在上海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先进制造业在上海占据了主要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在上海异军突起。为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上海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与先进制造业并驾齐驱。上海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所涉足。有的还处在示范运营阶段(例如新能源汽车),有的则产业化规模达到了全国领先的水平,典型代表是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

  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

  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承接的国家909工程,中央出资29.3亿元,上海市出资19.4亿元,1997年与日本NEC合资成立了华虹NEC。华虹NEC一开始定位于内存企业,后因发生巨亏,不得不转型为芯片代工企业。加上2000年的中芯国际落户上海,标志着上海进入承接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转移的时代,上海随之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重镇:全国33%的芯片制造、40%的芯片封装测试都在上海完成。与此同时,上海高度重视打造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芯片设计环节,上海出现了展讯通信;在芯片制造环节,上海有中芯国际、华虹NEC等芯片代工企业;在芯片封装测试环节,上海有众多的外资和台资企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半导体设备环节,上海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光刻机项目上有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SMEE),刻蚀机项目上有中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AMEC),这两个公司均填补了国家空白。在半导体材料环节,上海有了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在国家的支持下,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其他战略投资者,于2001年7月在上海市嘉定区成立的。SOI被誉为“21世纪的微电子技术”和“新一代硅”,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唯一的SOI生产线,该公司的“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上海软件园区较多,如浦东软件园、陆家嘴软件园、复旦软件园、交大漕河泾软件园、天地软件园等。2009年,上海市发布了《上海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年)》。2010年3月19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上海市振兴工业软件专项行动方案(2010-2012年)》,这是全国首家针对工业软件开展的专项行动方案。2013年4月28日,上海正式当选“中国软件名城”,这是继南京、济南、成都之后第四个中国软件名城,也是国内首个获此称号的省级城市。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上海有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近4600家,从业人员达到40.8万人。预计到2015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6363”的总体目标:经营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年经营收入超亿元企业超过300家,从业人员达到60万人,市级产业基地30个。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和《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成立了市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工作小组,形成了外资、国有和民营三足鼎立、共同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确立了浦东、闵行、徐汇、奉贤、金山、青浦6个产业基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连续4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率,是上海为数不多的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产业之一。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很大优势:2009年以来,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841项,位居全国前列;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上共发表论文327篇,占全国同领域1/4;上海承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264项,获得经费19亿元,占全国总数的近15%;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蛋白质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目前,上海正在制定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新一轮(2013-2017)行动计划,新增嘉定产业基地,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6+1”七个产业基地布局,培育1~2家经济总量1000亿元的旗舰企业,形成18个年销售额过10亿元、32个过5亿元和50个过亿元的创新产品。

  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近年来上海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而出台的举措主要有:

  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上海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80家,孵化总面积11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995家。上海现有54个创业苗圃,累计入驻预孵项目2362个,成功孵化1100多个。上海现有7个加速器,面积2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25家。上海还实施“小巨人”工程,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878家,已有37家上市。

  成立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认为创新接力赛有四棒:第一棒是科学发现和机理验证,第二棒是技术形成和原型实验,第三棒是应用转化并形成生产性技术,第四棒是产业化和商品化。第三棒是上海创新体系的短板之一,2012年8月22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目的就是传好这一棒、补上这块短板。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为其领导机构,由市领导担任理事长,政产学研等各方代表担任理事。上海正在建立健全的应用技术体系,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各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广泛参与。3D打印、机器人等项目将交由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组织实施。

  对创新驱动发展上海模式的评价

  创新驱动发展的上海模式符合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和特大型城市的实际,但在一些具体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应明确上海“4+1”建设目标。目前上海正在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即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但“四个中心”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上海的科教资源丰富,大学和科研院所多,大科学装置多,高端人才多,大学毕业生总量多,外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都很多,工业门类齐全,不仅可以承接大项目,而且适合创业,综合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上海理应成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与“四个中心”一同构成上海“4+1”建设目标。

  第二, 上海应将张江核心园打造成为中国的硅谷。目前大张江的战略格局__已经形成,但是应该继续聚焦张江核心园。大张江分布在上海各个区县,格局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张江核心园要体现为大张江的核心,就必须确立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在张江核心园的主导产业地位,张江核心园应定位为中国的硅谷。目前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思路,但是还停留在承接国际集成电路产业转移的阶段,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虽然有了重大突破,但是由于发展思路局限在芯片代工模式,不敢切入微处理器、存储器等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因而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难以突破。下一步上海应汲取909工程的经验教训,大胆切入存储器和微处理器领域,开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先河。在软件领域,上海还缺乏思路,发展格局较为分散,发展规模还处在深圳、北京、南京之后。为此,上海需要进一步加强软件产业的规划,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局面。

  第三, 应将上海打造成为中国的生物技术湾区。美国旧金山不仅有硅谷,还有生物技术湾区。上海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6+1”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而且有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以及跨国制药巨头、大型国有药企和民营药企。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要发挥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一方面,上海要将着力点放在转化医学上,国际生物医学技术转移的趋势是先转化、后转移,上海也不例外。目前上海只有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上海张江转化医学研发中心等少数几个转化医学机构。另一方面,上海应向国家争取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惠政策。典型例子是,国外新药研发已经与新药制造分离,众多专门从事新药研发的企业,自身并不从事新药制造,而是通过药品制造代工的方式委托CMO制造新药,我国目前尚不允许CMO存在,新药研发公司无法将新药制造委托给CMO,这样不利于新药研发的专业化分工。

  第四, 应将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纳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上海综合保税区正在积极向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上海综合保税区由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构成,其中,洋山保税港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外高桥保税区重点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重点建设临空功能服务先导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际贸易关系密切,因此应将上海自由贸易区及时纳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