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先立地后顶天
作者:彭思龙 发表时间:2012年11月21日

    为什么想到这个话题,还要从前不久参加一个好友的博士生答辩讲起。那天来了几个知名的老专家,听了课题的成果汇报,一致认为课题成果尽管已经能够完成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要求,但是离某些行业的应用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其中一位老先生感慨地说,游戏被我们自己弄糟糕了,当年某些国家计划立项的时候,提的指标都太高了,现在看来依然是难题。但是已经立过项了,想再得到支持已经很困难了。说完,很多人都有同感。这其中有对过去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担忧。时光如流水,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应该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做工程技术相关的研究,不管是工程也好,基础也罢,需要先立地后顶天,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路线。

其一、立地的理论基础更好了。在大量国家高技术计划资助之后,尽管很多领域并没有真正解决行业问题,但是钱也没有完全白花,还是培养了一批懂行的年轻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国际上的应用领域在我们国家都是非常陌生的。那时候我们需要解决的大多是很古老的工程问题,跟国际前沿的工程需求不太接轨。有了国家计划的支持,很多课题组做了超前的工程技术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人才。随着我们国家产业的不断成熟和升级,今天有更多的领域已经可以和国际前沿的工程技术需求相一致。因此,当我们再来尝试做工程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我们在做好高难度工程的同时,不能拿出很好的科学研究成果。事实证明,很多工程到了今天也才到了可以做的时候。

其二、立地的社会基础更扎实了。在10年前,中国企业忙着做大。当然,大有大的好处。好比白人到了新大陆,忙着圈地,队伍大占到的地盘也大。可仅仅是大,还是远远不够的。众多的人口要吃饭,光靠粗放式发展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利润。在人力成本急剧上升的今天,微利就不能养活一大批所谓的高技术人才。我们需要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又需要和国际性企业的产品竞争,因此就必须是先进的产品,自然许多以前忙着做大的企业回过头来,要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立地的社会基础就变得越来越友好。不像是以前,要跟企业合作,企业基本上说,你们有什么产品,我们买来或者投资。现在企业会说,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你们看看能不能合作解决。前者不能合作,只能形成买卖关系,但是科研人员直接造出好产品的机会较小。后者是科研参与生产,只解决关键问题,科研人员可发挥的空间更大,效率也更高了。

其三、国家基金的更高更远,让我们只能转回头来搞立地。课题的指标已经高得不能再高了,再高,连科学基本规律都难以解释,所以很多领域想获得国家立项很困难。如果还想继续研究,只能寻求产业的支持。中国的需求太多了,有太多的课题需要资助,不可能总是资助同一个题目。因此,放弃对很多课题资助的幻想,脚踏实地地一头扎进某些产业,在产业中寻找好的合作伙伴是更现实的做法。事实上,这才真正回归了高技术研究的本意。大多数高技术研究并非来自于理论的率先突破,而是来自于应用的需求推动,在解决挑战性需求的过程中才产生了大量的新理论、新方法。

其四、立地是培养真正工程团队的唯一方法。我这几年参与了一些国家大型项目的论证,能够看出我们国家的需求是极其强烈的,我们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想站到最高点,需要做的事还太多太多。但是需求摆在那里,能够胜任其任务的成建制团队却不好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成熟的团队接手了超级项目。当然如果管理得当,领导有方,很多项目还是能够获得一定的效益,否则,就仅仅是让参与其中的人多了一些生活的阅历。我们国家说是人才很多,但是人才的丰富度是非常不够的。善于管理、善于组织的人非常欠缺,尤其是大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人才非常欠缺。对于我们国家一直完全自主的项目,我们都有很好的经验,比如航天工程,完全自给自足,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对于民用的大多数领域,由于过去小山头研究模式的拖累,我们没有能够完成具备大工程领导能力人才的培养。人才永远都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从事立地的项目研究,来培养这样的人才。发论文的人永远都是一个真正的工程队伍中很少的那一部分。

其五、立地是中国高技术的希望所在。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我们以前都是跟着国外跑,那样永远都没有机会,也都是在给国外的工程积累关键技术。只有我们立地了,立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特有的优势和需求,从自己的土地上、自己的脚底下出发,才能做出更有价值的科研。当然,只要我们立地了,我们就能真地学会扎扎实实做学问,就不会整天争论论文的档次和多寡。解决实际问题是来不得虚假的,行就是行,不是嘴巴说的,也不是杂志档次决定的。不培养扎实的作风,中国的科研还要继续付出惨痛的代价。尤其是当很多行业还在匆忙地上马大跃进式的课题时,立地才是真正开始万里长征的最佳方式。

在发论文已经不是问题的今天,立地变得非常紧迫。当然,在今天中国,坐立地研究的理论基础好了,社会基础也更好了,国家基金也逼着我们去立地,通过立地,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队伍,中国工程技术研究的希望才能真正地实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脚踏实地,瞄准中国的问题,这可能是当前唯一的一条正确路线,尽管可能在某些时候还会有挫折,但是只要方向不错,再难走的路都有必要也有可能走下去。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