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无法自拔的“购”陷阱
作者:田保中 发表时间:2014年07月22日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年复一年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投入高,产出少,很多所谓的“高”技术根本算不上高技术,我国在各个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依然受制于人,在各个领域发展具有持久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依然困难重重。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政府和企业一同陷入了各种各样的“购”陷阱而无法自拔。

  我曾拜访过本地一家去年开工建设的企业,企业投资5000万美元,目前已经基本成形,是生产新能源材料的公司,该公司准备投产的主打产品是一种锂电池隔膜,与该公司负责人谈了约莫一刻钟的时间,从其闪烁其辞的介绍中可以品出,该公司锂电池隔膜产品的生产技术并不是自主研发的,实际上购自日本,当然不大会是最先进的技术。同样,本地另一企业负责人去年也想投资生产锂电池隔膜,曾向我咨询过能否从日本购买关键生产技术的问题,本人对此未置可否。我个人认为:日本这类发达国家的企业,几乎不会将真正先进的高技术卖给别人,尤其是中国。

  曾经有媒体报道,目前国内生产一辆售价1200美元的锂电池电动自行车整车,得从日本进口价格为1000美元的锂电池。高性能、安全可靠的动力锂电池涉及的关键材料、生产技术掌握在旭化成这样的日本公司手里。锂电池隔膜是锂电池三大关键材料之一,中国企业目前只能够生产对安全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手机锂电池隔膜,在动力锂电池隔膜的生产技术方面尚无法与日本公司竞争,所需的隔膜材料要从日本进口。这是笔者深入基层了解到的现状,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真实缩影。

  各级政府一直迫切希望自主发展高技术产业,但是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疯狂追求GDP高速增长和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赚一票就走人”的发展模式之下,大家都竞相抢走捷径,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各种各样的“购”陷阱。

  一是直接购买国外的“高”技术。多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和保护本国的高技术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到位,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真正的最新高技术被卖到中国的先例,卖给中国的大多是过时多年的“高”技术。以前述的锂电池隔膜生产技术为例,世界最先进的锂电池隔膜生产技术被日本旭化成公司牢牢掌握着,据说该公司生产的锂电池隔膜可以达到每100万平米只出现一个疵点的技术水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车辆用动力锂电池的安全,中国众多的锂电池隔膜生产企业远远达不到这个技术水准,因此我国的动力锂电池企业一般只会选择进口日本生产的锂电池隔膜。前述的这家新能源材料公司花费上千万美金从日本买来的技术不过是一种过时了的“高”技术和“先进”设备而已,很难相信该公司将来生产的锂电池隔膜产品能够与日本旭化成公司竞争,实际上这家公司负责人也直言自己的产品难以与旭化成公司的产品竞争。谁会傻到将具有竞争力、能够长期带来丰厚利润的最新高技术卖给别人呢?中国的公司不会,发达国家的公司更不会。我们根本不用心存侥幸,从国外购买到的那些曾经的“高”技术,很难具有国际竞争力。

  二是购买国外非战略性的高技术生产设备。笔者最近曾去本地一家规模很大、设备很先进的棉纺企业调研,该企业负责人在介绍企业最近两年转型升级的主要动作时自豪地说,其生产车间里大多是花费数亿人民币从日本进口的世界最先进的气流纺纱设备,省去了不少劳动力,他认为企业转型升级就是购买世界最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率,生产出最好的产品。

  笔者最近见到另一家正在建设中的棉纺企业负责人,问及该企业有没有自主研发的规划时,该负责人说:“我们公司的所有生产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世界最先进的涡流纺纱设备,不需要自主研发”。这些进口的成套纺纱设备的确很先进,绝对算得上高技术,但是这两家棉纺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认为进口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不需要大费周章地自主研发。就算企业有钱年复一年地花大价钱进口那些无关国家战略安全的高科技生产设备,发达国家也乐于年复一年地通过向我国出口生产设备来赚取巨额利润,而我们的企业却只能赚取少而又少的加工费!

  三是收购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企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资金充裕的央企、能够从银行大量借贷的民企、能从股市上融资的上市企业,干脆将外国企业整体收购过来,希望使自己的企业一夜之间就拥有核心竞争力。这在我国汽车行业里比较常见。按照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汽车生产企业应该都算得上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汽车企业的技术先进程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经过若干回合的买卖来往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汽车行业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都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但是对短时间内自主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汽车技术都信心不足,于是花巨资收购外国的整车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是我国汽车企业竞相选择的捷径之一。

  最近三年,吉利集团就花巨资收购了频临破产的世界第二大变速箱生产公司澳大利亚汽车自动变速器公司,还花费了数十亿美元收购了频临破产的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但是如今却不得不砸下上百亿美元让其正常运转起来,吉利集团的这两个跨国收购被国内机构和媒体当作我国企业跨国收购的典范,但是我们暂时还看不到吉利汽车成为世界一流汽车生产企业的希望,甚至成为国内一流企业的希望都很渺茫。上海汽车集团几年前收购韩国的双龙汽车是最典型的跨国收购失败案例,上汽为此白白付出了二十多亿美元的代价,结果却一无所获。很遗憾的是,多年来的疯狂收购,并没有使我国成为汽车生产强国,反而削弱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的基本能力。

  在我国,各级政府热衷于引进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企业热衷于购买国外的“高”技术和企业,实质上不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技术拿来主义而已,但是这种拿来主义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拿来主义并不管用,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根本无法达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市场换技术”在汽车产业和彩电行业均彻底失败了,我们丢掉了市场,但是并没有得到什么核心技术,花高价买来的都是落后过时了多年的“高”技术,无法与跨国公司不断发展的最新高技术竞争。

  我国政府和企业之所以热衷于引进和购买国外过时落后的“高”技术,实际上是来自政府和企业的利益驱动和急功近利。各级政府为了追求GDP高速增长,不得不就引进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企业展开惨烈的竞争,鼓励企业“引进”或者购买跨国公司的“高”技术或者高技术装备扩大生产,也是为了推动本地的工业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因为就算引进一个台湾大型电子企业,就可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令工业产值增长数百亿人民币,本地企业引进与时下政府引导的热点投资领域涉及的高技术、加速投产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当地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推高GDP增长率。对于长期习惯于大规模低价值生产、不搞研发的国内企业而言,这些企业根本不具有基本的技术研发能力,更别说高科技研发能力了,但是为了确保投资的稳妥性和尽快盈利,这些企业只愿意投资购买或者进口高技术设备,继续走大规模低附加值生产这条老路了,这些企业数亿投资里大多不含有企业自主研发的预算。

  正是因为多年来信奉的技术拿来主义使企业落入“购”陷阱不能自拔,我国发展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路还很长,我国只有走出这种“购”高技术误区,立足于长远战略规划,尊重人才,利用本土科研机构和人才,推动真正的产学研合作,脚踏实地发展高科技,我国才能发展完全自主的核心高技术及其产业。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