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与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合作,在新概念、平面化、自集成的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率先提出采用喷涂方法高效制备出具有高电压输出的石墨烯基线形串联超级电容器,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可穿戴智能设备是未来科学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其长久的续航能力依赖于高性能的柔性储能电池。针对如何提高电极材料的柔性和容量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在李玉良院士指导下,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研究所新型能源碳素材料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研发了一种石墨炔基分子材料,改变了传统的电池材料观念,实现了高性能柔性电池的制备。该研究工作具有很高的原创性,已将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近日,中国科学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学低碳能源联合实验室在电沉积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用于精确尺寸筛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谷林研究员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铝@碳纳米球复合材料,并应用于高效、低成本双离子电池。这种新型结构有效解决了铝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循环性能差等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能源材料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刚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重点实验室王要兵课题组合作,利用导电MOFs纳米阵列作为唯一电极材料,构建了具有高面积电容的对称型固态超级电容器。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明了一种简便而经济的新方法,能按需要制造不同尺寸的半导体纳米晶体,有助实现下一代彩色发光二极管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墨子号”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个月的在轨测试,2017年1月18日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
《自然·纳米技术》杂志在博文中介绍了可穿戴电子组件的最新进展。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一种能够在水中溶解,可以直接附着(或打印)在皮肤上的电子组件,并且能够避免皮肤褶皱产生的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张华民、李先锋和副研究员张洪章团队,利用“低Ksp抑溶效应”固定多硫化锂和“界面聚合成膜效应”保护金属锂,设计、制备出兼具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和高容量发挥的电解质溶液,并实现了其在锂硫电池器件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能源》上。
这次入选的公司首先必须具有科技领导能力,以及出众的商业敏感度。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