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景气分析研究组2013年上半年,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景气状况总体较为稳定,略有回落,但高新技术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还都处于景气区间。企业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等成本指数变动不大,略有好转。销售相关指数有所下降,企业扩大生产意愿有所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研发经费投入、劳动力需求、科研人员需求等指数均出现小幅回落。
2013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景气状况总体变化不大,环比(与2012年下半年相比,下同)小幅下滑,但同比(与2012年上半年相比,下同)略有上升。高新技术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跌落回弱景气区间。从景气指标的分项结构来看,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等生产成本指数略有改善,但企业销售相关指数无论从总量还是价格都出现下降,由此带来企业盈利能力和水平的下降,进一步抑制了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意愿(见图1)。
按照通行标准,将指标景气分为九大区间:180以上为“非常景气”区间,(180,150)为“较强景气”区间,(150,120)为“较为景气”区间,(120,110)为“相对景气”区间,(110,100)为“微弱景气”区间,100为景气临界点,(100,90)为“微弱不景气”区间,(90,80)为“相对不景气”区间,(80,50)为“较为不景气”区间,(50,20)为“较重不景气”区间,20以下为“严重不景气”区间。
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略有下降
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景气指数为109.2,环比下降3.1,从相对景气区间重回弱景气区间,但同比上升1.1。企业家信心指数与企业景气指数相比,趋势基本相同,但波动幅度更大。环比下降5.4,同比上升4(见图2)。表明在国际国内科技与经济形势的复杂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景气走向及态势不甚明朗。企业景气状况与企业规模有很大的相关性,小型企业的景气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见图3)。
不同规模的企业是指:小型企业——销售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含3000万元);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在3000万~3亿元(含3亿元);大型企业——销售收入在3亿元以上。
值得警惕的是,在对未来景气的判断上,被调查企业信心不足,未来走势需要密切关注与监测。仅有52.6%的企业预期2013年下半年行业的运行状况会有所好转,68.3%认为企业经营状况会有所改善,环比分别下降9个和4.7个百分点,两个比例均处于景气调查的历史低位。
成本相关景气指数改善有限
与2012年下半年相比,市场销售的规模与价格都有所回落,但市场销售规模下降更为明显。销售量指数从137.3下降到126.3,下降幅度达到11。高新技术企业劳动力价格、生产成本等成本相关指数略有改善,但基本面依然处于不景气区间。生产成本指数与劳动力价格指数分别为83.6和68.1,环比上升1.4和1.7。成本依然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相关的景气指数虽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在景气区间。流动资金、企业融资机会、企业融资成本景气指数分别为103.8、105.8和100.5。
受市场销售的影响,企业盈利(亏损)景气指数同比下降5.7,达到109.4,但仍然处于景气区间。企业规模越大,盈利水平越高。大中型企业中盈利(亏损)景气向好的企业的比例为50%左右,比小型企业高约10个百分点。
对商品销售的预期,58%的企业认为商品销售量会继续向好,而62.3%认为商品销售价格将维持不变,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企业销售景气改善的幅度将十分有限,也有可能进入下行区间。对于盈利水平的预测,有56.5%的企业认为盈利水平会有所好转,这也是调查以来的低位,特别是小型企业的预测更低,比总体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
扩大生产和科技投资略有下降
高新技术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意愿略有下降,基本态势依然在景气区间。劳动力需求和固定资产投入景气指数同比下降了7.8和5.6,达到112.1和111.7,依然保持在相对景气区间。与扩大生产意愿相似,企业对科技投资需求小幅下降。科研人员需求和科技经费投入景气指数分别为126.6和120,环比下降了5.9和4,保持在较为景气的区间。
高新技术企业是吸收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对缓解就业压力发挥重要作用。89.3%的被调查企业表示本年度有招收应届毕业生的计划。在所有学生素质中,企业最看重“专业对口”,81.2%的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另外,61.5%的企业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甚至超过学历。而仅有5.5%的企业认为学生考取社会上的相关职业证书比较重要(见图4)。由此可见,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加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途径。
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加大。约有91%的被调查企业表示目前正在承担国家或地方的相关科技计划。在承担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中,51.9%的企业承担两个及以上的不同类型的科技计划项目(见图5)。
但在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中,被调查企业认为效果还有待加强。有64%的企业认为共性技术平台对企业技术进步影响不大,其中超过一半的企业从未听说过行业内有共性技术平台。认为共性技术平台对企业技术进步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中,约有一半是因为本行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就建在企业内部(见图6)。
因此,在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政策的普惠性。一方面加强共性技术平台等建设,服务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加强现有共性技术平台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扩大政策覆盖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