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到今年的“两会”,我国政府不断释放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信号,创新工场、创客空间、车库咖啡、氪空间、天使汇、亚杰商会、联想之星、柴火空间、创业家等新型孵化器一时风生水起,推动“众创”形成燎原之势。其中跨国公司也跃跃欲试,抢搭我国创业创新快车。4月8日,英特尔公司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宣布,将投资1.2亿元,在中国启动全球首个“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计划,成为当前“众创”大潮的一抹亮色,为我国创业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跨国公司将助推我国众创孵化器快速发展
自1987年国内首家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至今,孵化器这一创业创新的火车头在我国已开动了27个年头。根据科技部最新消息,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就业人数175万。同时,国家级孵化器也达到了608家。这些孵化器遍布全国各地,不断聚合和对接创新资源,在促进创业、拉动就业、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孵化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有背景的孵化器,主要是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有企业设立的投资孵化机构,如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清华科技园、联想之星等。此类孵化器成立相对较早、数量也最多,是我国孵化器的支柱力量。二是民营背景的孵化器,如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此类孵化器在近年来大量涌现,产生了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成为我国孵化器的重要新兴力量。三是外资背景的孵化器,如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微软创投加速器等。此类孵化器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具有国际化视野、先进的创业创新理念和高效的运营模式,在国内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强。
伴随着我国政府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可以预见,像英特尔这样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孵化器将会越来越多,在推进我国“众创”发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是发挥“鳗鱼效应”,倒逼国有背景和民营背景的孵化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实践观察,目前国内孵化器面临问题较多,如过度依赖政策扶持、过分注重硬件条件、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缺乏长期竞争的意识等。跨国公司设立众创孵化器将打破原有格局,其专业化、国际化的服务将使国内孵化器产生危机感,迫使他们主动创新孵化模式和提高孵化能力。二是发挥“溢出效应”,使国有背景和民营背景的孵化器服务水平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英特尔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硅谷,那里聚集着Y Combinator、TechStars、500Starups等创业孵化器的全球翘楚。由其设立的众创孵化器必然深深打着硅谷的精神烙印,国内孵化器可通过各种交流与合作活动,吸收和借鉴国外在孵化器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改进自身的经营模式,更好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孵化器是时势所需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研发的一处高地,同时也是各类人才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一方热土,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内地排在榜单的第29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创新领域的领头羊,未来几年在榜单的排名将有望进入前10位。去年10月,前荷兰教育、科学及文化内阁大臣奈斯安撰文指出,“中国是当今的创新热门国家,预计在未来十年,全球30%的经济增长将来自中国。要看到,几乎所有世界500强公司都已在中国设有创新中心,遍布中国各地的50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则孕育产生了一大批覆盖各个领域的前沿技术。”
不少跨国公司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大在华研发投资,提高研发战略部署,并与本地创新力量开展竞争与合作。正是在此背景下,跨国公司开始逐渐关注中国的众创和创客发展。总体来看,像英特尔这样的跨国公司响应我国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立众创孵化器,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挖掘中国创客的创业潜力并从中受益。当前,中国的创客已在全球范围内谱写成功的传奇,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原生创新力量。深圳被誉为中国“创客之都”,深圳创客最典型的是大疆创新,这个由香港科技大学学生汪滔创立于2006年的公司,近三年销售额增长80倍,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科技公司之一,如今已占据全球小型无人机约50%的市场份额。像这种高成长的创业公司,对任何一个投资公司而言,如果能尽早发现其潜力并进行投资和孵化,必将获得成倍回报。
二是帮助产品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近年来,Wintel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英特尔进入发展瓶颈,在代表未来方向的移动芯片领域遭到ARM的阻击。根据英特尔财报,2014年搭载英特尔移动芯片的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4600万台,但同期移动业务亏损超过40亿美元。为扭转局面,英特尔更加看好中国市场,通过设立众创孵化器,深度挖掘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凸显英特尔打算利用中国市场追赶ARM在无线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
三是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生态圈。为更快地交付各种类型的智能设备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英特尔需要与中国广泛的创新力量进行合作。通过设立众创孵化器,英特尔抱着开放的姿态聆听众多创客的心声,采纳客户的意见和建议,为其提供从平台差异化、软件优化、参考设计、配件选型、物料采购、产品测试乃至市场营销推广等全方位的支持,打造生机勃勃的技术创新生态圈,最终实现共赢。
英特尔公司的众创孵化器模式可资借鉴
微软创投加速器的定位是做金字塔尖的加速器,重点服务于具有重大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与其相比,同样作为外资背景的孵化器,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面向大众,更接地气,更加符合我国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激发大众创新、草根创新活力的要求,可供国内孵化器学习和借鉴。
英特尔众创孵化器的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行“三级推进”模式,提供从创想到创客、从创新到创业的全程输出。第一级是建立“联合众创空间”。据了解,2015年,英特尔将与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和创客社区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成都、天津等城市设立8家“联合众创空间”,并向外辐射,为更多“众创空间”提供“一揽子支持”。第二级是整合“创客大爆炸”、“英特尔®硬享公社(CCE)”、“英特尔开发人员专区”等已有的平台资源,建立开放的线上创新中心。第三级是提供创投和产业孵化服务,英特尔将设立总额为8000万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天使基金”,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扶持、产业指导、生态链对接、品牌与市场推广等孵化服务。
总体来看,国内孵化器大多侧重于创业创新支持的某个方面。据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介绍,目前国内孵化器可分为以下五类,一是投资促进型,重点解决资金问题,典型代表如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和天使汇等;二是培训辅导型,重点解决创业经验问题,典型代表如联想之星、亚杰商会等;三是媒体延伸型,重点解决信息问题,典型代表如创业家、创业邦和36氪等;四是专业服务型,主要针对特定行业,典型代表如云计算产业孵化器、诺基亚体验中心等;五是创客孵化型,重点解决平台问题,典型代表如创客空间、柴火空间等。比较来看,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的“三级推进”模式能提供“一揽子支持”,比国内孵化器的服务更为全面。
二是线下“联合众创空间”与线上创新中心结合形成互补联动的O2O支持体系。这一体系既拓宽了支持的规模,又确保支持的力度。据了解,英特尔的线下“联合众创空间”主要提供硬件、软件、工具套件、参考设计、培训课程、培养活动、导师计划以及联合举办创客大赛、创新创业峰会、创客马拉松等活动。“创客大爆炸”将提供众创空间参考设计、智能硬件开发套装、软硬件开发工具、培训、在线论坛、活动等开放资源,以及围绕创客项目展开的知识管理、撮合、项目管理和展示等支持。作为智能硬件产品创新协作平台,“英特尔®硬享公社”将为个人创客提供从项目申请到孵化全程的技术服务支持,创客可获得英特尔工程师的快速技术支持、庞大的知识库、在线培训,以及共享英特尔的各种供应链资源,实现从创意到产品的顺利过渡。“英特尔开发人员专区”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众多程序、开发资源、商业资源和社区互动机会,帮助开发人员提升软件用户体验,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跨设备、平台和操作系统的开发效率。
借助跨国公司的众创孵化器提升我国创新能力
总体来看,具有国有背景和民营背景的孵化器是我国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但仅有这些还不足够,必须充分调动外资背景的孵化器的积极性。像英特尔众创空间加速器这样由跨国公司设立的众创孵化器,能够带来先进的理念,将对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合理利用。
一是对跨国公司设立的众创孵化器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近期,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包括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这些部署和政策文件对外资背景的孵化器还没有做出相应的引导和规范,要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在华设立众创孵化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避免其可能对中国创新创业大局造成的危害,如可能会造成优秀人才流失、自主知识产权遭到侵害等,使其更好地为我国“众创”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支持建立包括跨国公司设立的孵化器在内的孵化器联盟。要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众创”中的作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其“鳗鱼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竞争与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支持国内孵化器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甚至不同国家的孵化器之间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努力打造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众创孵化器网络,不断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借助跨国公司设立的众创孵化器健全国内孵化器的服务体系,并提升其国际化能力,从而孵化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业企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