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石墨烯产业路在何方
作者:刘忠范 发表时间:2021年05月19日

   “在材料制造领域,不存物美价廉,好的东西就是贵。要寻找石墨烯材料的‘杀手锏’级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在“第三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化高峰会议”作如上表述。

  未来石墨烯产业会建立在“杀手锏”级的应用及处置上,不能满足仅仅只做“工业味精”而已。不可替代、非它不可的应用,才是未来石墨烯产业真正的基石。

  石墨烯是下一个新兴产业

  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具有极其优越的性能,也是理论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个原子层的厚度。同时,石墨烯也是强度非常高的材料,理论上是钢的200倍,导热性和导电性也非常好。石墨烯的导电率是银的1.6倍,导热性是铜的13倍。

  如此优越性质集于一体的材料,在周期表里几乎找不到,是一种纯碳材料。碳材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走到今天,远古时代人类开始钻木取火,干木头的主要元素就是碳。3000多年前印度人发现金刚石,如今已经变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而商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开始用木炭冶炼青铜,这其实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碳材料。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人开始使用石墨和黏土的混合物做铅笔芯。十八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基础是煤炭,也是广义的碳材料。近代在轮胎上大量使用的碳黑轮胎,它的规模化制备出现在1872年的美国,而到上世界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碳纤维,经过六十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新型的碳材料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科研人员又陆续发现了纳米尺度的碳材料;2004年两位英国科学家又发现了石墨烯,并在六年之后拿了诺贝尔奖。

  近十年,中国人在碳材料发展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碳材料家族,一直是“新兴产业”的摇篮。

  “新兴产业”从石墨产业、碳黑活性炭产业、金刚石产业发展到碳纤维产业,下一个产业是什么?可以预见,这一进程是不会停止的,我相信下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石墨烯产业,在诸多领域都有可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石墨烯产业的隐患

  石墨烯是一种透明的材料,单层石墨烯的聚光率为2.3,可以做透明导电薄膜。

  目前,我国讨论最多的是电池添加剂与超级电容器的电机材料。在生物探测与成像领域石墨烯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的导热性也可用来做发热与散热材料,其导热与导电性能也能结合做智能窗等。这些都是石墨烯未来潜在的应用前景。

  去年我花了五个多月在全国对石墨烯产业进行调研,走了14个省和直辖市、29个城市,考察了总共上百家的企业。可以说,对中国石墨烯产业我还是有发言权的。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我国的石墨烯产业充满着希望也充满着挑战。

  截止到2020年7月4日,国内从事石墨烯的企业已经超过了16000家,其分布情况大致为“一核两带多点”的格局。“一核”是以北京为核心,北京积聚了众多的创业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两带”是中国的东部沿海带和内蒙古、黑龙江的产业带,以区域的能源、资源为基础发展石墨烯产业;“多点”则是广西、四川、重庆、山西、湖南等有着自己发展特色的省市。

  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建设了29个石墨烯产业园、54个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8个、石墨烯产业联盟12个,分布在21个省市。从2011年起,我国发表的石墨烯论文数量在全球排在首位,全球34%的论文来自中国石墨烯人的贡献,68%的专利来自中国等。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石墨烯基础研究和产业大军,已成为数字上的石墨烯强国,并有遥遥领先之势。

  但同时中国石墨烯产业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存在着急功近利、“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也缺少原创性的突破。材料是产业的基石,相对而言,我们还缺少对源头材料足够的重视,“大炼钢铁式”的推进下造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产能,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已出现产能过剩。

  考察最终形成的报告,我们于今年3月底送交给中央与国务院,同时也正式出版了一份中国石墨烯产业调研报告。

  石墨烯炒作的高潮已基本过去,但还是处于期望顶峰偏下的区域,未来有可能遭遇“泡沫”谷底期、爬坡期,发展到稳定应用阶段还需要时间。

  石墨烯产业发展至今只有十六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看,这一时间还是非常短的,推动产业发展不能操之过急。

  我们团队大约从2008年进入石墨烯领域,一直在全力以赴做材料的制备——尤其是薄膜材料的制备。前五年我们基本上做基础研究,后来下决心致力于产业化的核心技术,为此搭建了各种平台。

  制备决定未来,石墨烯材料是产业的基石。没有规模化、制备上的突破,很难想象未来会有石墨烯产业。石墨烯材料的质量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未来化的制备是材料突破的关键,而在工业化应用上必须考虑产率的问题,还要考虑成本问题。这是从实验室发展到规模化,再到产业化最大的跨越。

  从基础研究到规模化制备,在规模化过程当中有很多基础的问题,必须通过基础研究来解决。2018年年底,我们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这是由北京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在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建成了生产示范中心,为了让样品变成产品再变成商品,还成立了事业部和销售小组,应该说发展状况是相当不错的。

  实现规模化制备的整个过程表明,从基础研究到规模化,最终到商业化,这条路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就可以做到最好,这是我们的体会。材料的研发需要工匠精神,要追求卓越、追求极致,不屈不挠。

  必须扎扎实实去做,才有可能做到最好,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不过虽然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但是漫无边际的基础研究对规模化制备是没有用的,我们深有体会。

  规模化的制备是产品化的起点,需要工程思维与产业思维,也要突破研究思维的局限性,同时还要有产学研的创新。

  我特别要强调这一点,光有科学家是做不了的,需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一起去做,才有可能真正把事情做好。还有,装备研发能力也是先材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杀手锏”级应用是关键

  在材料制造领域,不存在“物美价廉”,好的东西就是贵。其次,要寻找石墨烯材料的“杀手锏”。市场上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石墨烯应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有也行,没也行。这些不能叫做“杀手锏”,石墨烯产业会建立在“杀手锏”级的应用及处置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做“工业味精”而已。

  那么,什么才是“杀手锏”的用途呢?不可替代、非它不可的应用,才是未来石墨烯产业真正的基石。

  稀碳光纤可能是下一代的变革性技术,而在第三代半导体照明领域,我们将石墨烯与LED结合,电光转换效率提升了35%以上。对这一产品我也充满期待,希望未来能够真正走向产业化。

  此外,我们研发的石墨烯玻璃纤维“布”,不仅导电导热而且电热转换效率超过90%,远远超过现在的电阻加热。在一分钟之内加热可以到900度,而且可以稳定在空气中存在。我们非常期待这一产品,将来有可能颠覆传统的电加热产业,目前正在全力以赴研发。

  “杀手锏”级的应用要建立在日趋完美的高性能石墨烯材料基础之上,不能急于求成。这种应用既可能是逻辑性的推理,也可能是出其不意的创造。探索“杀手锏”级的用途需要耐心和坚持,需要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公益研发和不断的投入。

  发展石墨烯产业绝非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国家意志、产学研协同创新和长期不懈的努力,绝不是简单的“突击群众运动”或者建多少个产业园所能做的事情。对于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老实说现在的企业对这些是不感兴趣的。只有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国家意志才能做下去,未来“卡脖子’的问题必须由我们自己解决。

  对于中国未来的石墨烯产业,不能只关注现在否则会失去未来。不能满足于做“添加剂”,在一两年之内想赚点钱就走,这条道行不通,而且会丢掉未来。

  但是也不能只关注未来,否则很难走到未来。比如给我10年的时间,我能保证100%的成功,但是如果只有5年,给我几百亿元资金也做不到。研发需要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不能只关注现在,也不能仅仅只关注未来。

  石墨烯产业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打造中国未来石墨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