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智能汽车:重塑产业链——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
作者:黄晓艳 马珉 发表时间:2018年04月03日

 

  中国正在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共享经济转型,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形态。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推动下,以共享化、服务化、平台化为特征的模式创新作用下,整个汽车产业格局出现了消费需求的变革、产业链变革……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表示:打造智能汽车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找到科技创新的驱动力,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把基础打好,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未来的智能汽车要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结合,要增强汽车跟其他行业进行跨界融合,要到城市中去寻找到市场及应用场景。

  本刊记者:请您谈谈发展智能汽车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李骏:发展智能汽车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也很明显,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智能汽车可以解决安全问题。可以说,智能汽车的作用就是解决安全问题。美国交通部在发布《自动驾驶指南》时,其主要考量就是安全问题。每年高速公路上事故频发,死亡率多年高居不下,经过交通部和安全管理局的反复研究,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继安全带、ABS(防抱死刹车系统)、儿童座椅之后,最能促使高速公路事故率下降的就是自动驾驶。据统计分析,有94%的事故是由于司机操作不当造成的,或者说是由于司机操控能力丧失、弱化,这就需要机器人来帮助生物人进行驾驶。自动驾驶分为L1~L5五个阶段,目前人类进入到L3的人机共驾阶段。从机器辅助驾驶L2到人机共驾L3,驾驶的权利还是掌握在人的手里。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部法律允许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上路。从车道保持,到主动巡航,在驾驶员疲劳的情况下,机器驾驶者就可以托管,帮助驾驶,解决安全问题。特别是能够解决人类一直期盼的预见性的防御驾驶,让汽车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我提出来,每辆车都要像飞机拥有防空识别区一样,也有自己的识别区,当你不规范换道时,每辆车都知道是否处于危险区,如果处在危险区,就通过车车互联提醒驾驶者不要做危险动作。再比如,城市道路的拥堵很大程度上是汽车刮碰造成的,未来的智能汽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智能汽车可以解决节能问题。人们出行时可以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最佳的驾驶方案,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特别是解决车列编队形式,大大降低后车的拥塞,减少油耗。在交通路口,通过智能汽车的群体,可以减少带速、减少停车、通过快、效率高、污染少,节省能耗。

  第三,智能汽车可以借助共享技术,解决效率问题。发达国家的汽车千人拥有率都很高,目前中国的千人拥车率大概是一百五六十辆,远低于联合国的标准,但要在这个基础上翻一两番是不可想象的,拥堵、停车、占地等问题,很难解决。于是我提出,我们不要讲千人拥车率了,就讲千人用车率,也就是共享技术。

  现在的用车模式是人找车,未来的智能汽车要让车找人、车找位。无人驾驶时代到来时,喜欢开车的人可以自己开着L2型车,对于身体疲劳、不想开车,需要在车上休息、办公的人,就可以开L4型车,汽车可以自动规划路线、自动驾驶,到达目的地后车自己开走,寻找下一位乘客。所有这些都是智能汽车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刊记者: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不是一个概念了,主要区别在哪些方面?

  李骏:智能汽车与传统的汽车有三大不同,第一,它有可视化的传感器,比如说有摄像头、雷达等这些数据采集设备,能进行视觉感知、环境感知和场景感知;第二,它有一个很大的计算平台,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路径规划,对于整个车的动力、制动、转向做出控制;第三个很大的不同是,这个车所有的功能都是机电一体化,可控制的,是线控的,像计算机一样通过总线控制,冗余度高,可靠性强。

  因此,发展智能汽车非常重要。其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智能汽车能解决社会和人类对于汽车的要求,反过来,它能改变社会;可以解决共享、交通拥堵、老年人出行等社会问题。其次,智能汽车也是一场科技革命,像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都可以以智能汽车为载体,以满足用户偏好和需求的商品形式出现,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传感器产业、超级计算产业,这些都是传统汽车所没有的,是千亿级的新产业。

  本刊记者:您能具体谈谈未来智能汽车会带来哪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李骏:首先,未来智能汽车所需要的智能组件等高科技零部件制造产业是非常重要的增长点,比如说传感器、摄像头和雷达,及其背后的芯片和光学材料,这些都是传统汽车所没有的。其次还有计算平台,这就包含多个产业链,一个是芯片,包括超级芯片、图像处理芯片GPU等。第三是新的操作系统,以及所有的相关软件。第四是网络和云计算,比如5G网络、路边云、中央云,将来汽车肯定要有专有云,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还有一个更大的产业,就是服务。智能汽车是一个远比手机大得多的移动信息平台,人上了车,就可以通过这个移动平台解决很多问题,生活、出行、办公、通讯、娱乐等等。随着智能汽车的出现,汽车就不再是一个代步工具,也不再是一个身份象征,它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科技体验的平台,围绕这些功能提供的服务将会形成巨大的产业链。

  因此可以说,智能汽车开辟了一个智能服务的新时代。如果说新能源汽车是汽车的动力革命,那么智能汽车则可以说是驾驶的革命、信息的革命、移动互联网的革命。

  本刊记者:您正好谈到了新能源汽车是动力的革命,智能网联汽车是驾驶的革命,那这两场革命给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李骏:革命所带来的变化首先是汽车产业链的重新塑造。有一个重要现象是,一些高科技企业,一些创新公司,比如谷歌、百度,要进入汽车产业,原先以机械制造为主的汽车产业,其知识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机械制造,比如发动机和变速箱;新能源汽车是机电一体化,发动机、变速箱和制动装置都是电控的;到智能网联汽车就是信息物理融合,汽车加入到互联网里去,每辆汽车有自己的ID,不是车联网,而是汽车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设备,一个节点,就像手机一样。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人工智能。

  这样的革命带来的是商业模式的重塑。在价值链上,汽车工业过去长期处于上游的制造端,而现在,上游发生革命,像传感器、计算平台和人工智能这些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诞生了,汽车制造业面临的是怎么转型升级,嫁接到这个价值链上来。再往下游去,就是汽车的金融、服务,特别是服务,以汽车为载体的服务,离客户最近,最了解客户的需求,它反过来定义制造端的上游。因此,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做到一条龙,必须在这个产业链上抢占最有价值的位置。所以说,知识产业是最核心的产业,制造产业是很重要的中间环节,而服务产业则是价值的体现。怎么去形成产业链上的价值一条龙,才是一个企业集团要认真思考的。

  本刊记者:作为企业的CTO,以一汽为例,请您谈谈传统汽车研发的方式需要进行哪些变革?中国如何自主研发安全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未来车企面临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

  李骏:高科技对于像一汽这样的传统企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在过去,汽车行业强调机械制造上的自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自主制造崛起,我们叫四出,出产品、出体系、出能力、出人才。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就是前面所说的信息物理融合和人工智能。这里面最大的挑战就是缺少知识,因为作为一个传统的机械行业企业,我们为解决发动机、变速箱的自主制造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为解决机电一体化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到了信息物理融合的阶段,我们也搞得很好。在向人工智能迈进阶段,我们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汽车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方面做了很深入的探索,也做出了一些成果。

  现在的挑战是,我们怎么解决更深层面的技术难题,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像一汽这样的传统车企,就是要开辟前瞻技术研究工作。整个产业体系分成四大块,即知识管理、技术管理、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在智能网联汽车整体开发中必须把这四大块协同地放在整个体系里,技术才能一步一步地从L3走到L4,再到L5。

  未来车企所面临的另一个大的挑战,就是要解决知识来源和技术来源的问题,而这些知识和技术是原来的机械制造专业所没有的,必须跨产业、跨学科。所以我提出了“汽车+”的概念,即汽车+互联网、汽车+人工智能、汽车+大数据、汽车+机器学习。因此,我们面临的这些新的挑战,比老的挑战更具艰巨性。

  本刊记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您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有什么思考或建议?

  李骏:国家有比较好的发展战略,很早就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我国有特殊的出行场景,也有良好的通讯基础,还有体制优势,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机遇和优势都不错。目前,我们国家对智能网联汽车高度重视,发改委建立了一个大的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平台,工信部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创新中心,科技部也设立了智能网联汽车“十三五”重大专项。可以说,国家高度重视。如果能有效整合政策、资本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形成合力,我觉得国家在这一领域会有很大的突破。因为智能汽车和传统汽车是不一样的,它是依赖于场景的,所以我最近提出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探索这样的发展路径,将会形成中国特色。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项应用技术,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因为我们中国的城市特点、街景、出行习惯、地图、大数据,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只有当你的技术是有特色的、有差异化竞争力的、适应中国市场的、能够创造价值的,同时这种特色又具有代表性,那就是堪称领先了。

  中国目前在智能汽车领域研发的排位不是很靠前,原因很显然。因为智能网联汽车有三个很重要的基础,第一个是人工智能,第二个是芯片技术,第三个就是通讯,我们在这些基础研究方面与先进国家还有差距,但在像5G通讯、云计算领域,我国有领先的优势,或者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未来我们要找到一种好的模式,把基础平台、零部件平台、整车平台和服务平台整合起来,形成一条龙,再加上我刚才说的中国特色,那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在世界上肯定有一个重要位置,我对这一点充满信心。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