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我们开办了中国光谱分析的“黄埔一期”
作者:黄本立 发表时间:2019年04月15日

  

  

  

  最早的工作:帮企业建立光谱分析方法

  1950年,我从广州来到了长春。当时我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用光谱的方法做实际样品分析,最早只能用日本人留下来仿制德国的仪器。东北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很重要的基地,很多中国重工业都建在这里。当时,有些留在中国的日本科技人员继续在实验室里做光谱分析,而我们则是到工厂去工作,比如抚顺钢厂、苏家屯有色金属加工厂等,在那里帮助企业建立光谱实验室,利用光谱分析的方法解决生产中遇到的诸如炉前分析等问题。

  我在长春做过一些光谱定量分析的工作,便帮助工厂用光谱分析解决产品质量控制的问题,甚至帮着他们建立炉前分析方法。炉前分析很重要,比如钢水要出炉,首先得先取样,再用化学分析,但哪怕是很快的比色法也要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后才能够得出结果。这炉钢就只能停在那里,燃料什么的都浪费了。而光谱分析的采样只需要十几分钟,再分析几分钟就能出结果,所以光谱分析的方法效益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的工作在当时也很受欢迎。

   效率太低:意识到应培训技术干部

  其实,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有科学家进行光谱研究、应用与教学,但将其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来应用,还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从苏联进口一大批光谱仪器之后。

  德国有一个名为耶拿的城市,著名的光学厂卡尔蔡司公司便设立在那里,多种光谱仪器都出自这家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德国科学家、工程师都去了苏联,所以列宁格勒光学厂生产了很多在光学设计方面基本上与蔡司产品大同小异的光谱仪器。当时中国很多东西都是从苏联援助过来的,大多数院校做光谱分析都是用苏联的仪器,事实上就是老蔡司仪器的更新或改型。我认为,我国是在有了一大批这样的仪器并真正将其用到工业或者其他方面之后,光谱分析才开始加速发展的。

  可是,靠着专家学者到每个工厂去帮忙利用光谱分析法解决问题效率实在太低,我们当时意识到应该要培训一批企业的光谱分析技术干部,所以我们就想办培训班。

  创造性:开办了“中国光谱分析的黄埔一期”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曾经请苏联的专家办过一个培训班,我们所的光谱组也派了现在已经去世的吴钦义先生参加。他当时是我们的副组长,在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来到长春工作,比我早五六届,他那时就提出来要搞培训班。

  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于是就开始实施,吴钦义先生负责讲课,我负责实验。但我们不敢叫培训班,因为当时吴钦义先生也没有高级职称,我就更不用说了,刚刚参加工作没几年。我们组织的培训班,来的人有兰州大学的副教授程辅、北大的高小霞和郓琬、武汉大学的査全性、山东大学的冯传海、上海硅酸盐所工程师曹思启等等,他们的职称都比我们高。还有吉林大学的庞文琴、长春地质学院的寿曼丽等,因为他们的学校要开此类课程,所以先来学习一下。参加者中也有一些中科院下属单位派出的人员,例如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学员总共有60多位。于是,吴钦义先生说:“我们不要叫培训班了,就叫学习会。”

  当时办这个“会”很有意义,因为它用共同学习的方法为新中国造就了第一批光谱分析教学、研究骨干人才。后来,原太原重型机械厂的陶汝霖先生总开玩笑地说“我们是中国光谱分析的黄埔一期”,可见当时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长春光机所之后也成功试制了中、大型光谱仪器,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海光仪器也专门制造出了光谱仪器,这样我们就有了国产的光谱仪器。

  如今高校里开设光谱分析课的不多了,但是我觉得光谱分析在现在还是有用的,特别是使用光电直读光谱仪器运用于炉前分析、地质勘探、环境保护等领域,所以还是要有人在这方面继续做下去。(韩爱青整理)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