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
北京市科委牵头起草了《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科九条”。共有九方面的政策内容:科研机构可以自主设置科研岗位,可以年薪制聘任高层次人才;科研经费可用于产业化,成果转化70%收益可用于奖励;鼓励科研机构将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服务等。根据新政策,北京市将探索建立科技报告和科技成果登记制度。鼓励科研机构通过托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代理开展科技成果许可、转让、投资等工作。今后,还将试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制度,科技成果可以通过在技术市场挂牌等方式确定价格并实现交易。科研机构对科技成果的自主权也将更加充分。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共建的“广东生物医药前孵化器产业对接基地”专项正式启动。佛山高新区设立总规模5000万元人民币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经费的一部分将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前孵化器”。华南理工和佛山高新区将联合进行创新创业高端人才的遴选和评审工作,向海内外招聘有创业需求、能力的科学家和生物医药项目,并给予100~500万元资金扶持,支持他们进入华南理工“前孵化器”和佛山高新区产业对接基地进行生物医药科研合作,开发产品,创新创业。鼓励其参与华南理工的研究生培养,培育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前孵化器”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开创我国产学研结合、加速推动科技转型的新模式。
2012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增至3.2件。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商标累计注册量达765.6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640万件,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位置;而作品著作权登记量在去年达到了68.8万件,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达13.9万件,均创历史新高。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突破1万件,林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突破1000件。目前,在专利、外观设计领域,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局。在商标领域,中国商标局也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局。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版权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10%以上。
圆满完成各项度夏科考任务的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凯旋。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2年11月5日从广州出发,历时156天,四次成功穿越西风带,总航程2.9万多海里,其中冰区航行6000余海里,并首次到达南纬75°7.2',开创了我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新纪录。本航次的大洋考察是我国“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正式实施以来的第一个南极考察航次,共计获得6个断面64个站位的数据和样品,在参加人数、考察项目、时间、航程、质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均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南大洋调查近30年来的新纪录。
北京目前已拥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4家,占全国的五分之一。2012年3月,北京市科委与海淀区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在北京中关村西区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当年促成国际技术转移成功案例26个,技术交易额1.5亿元。2012年,科技部和北京市在中关村西区转型发展、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基础上,决定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共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目前,中关村西区逐渐形成了科技型企业总部汇聚,新型特色创业服务机构涌现,服务模式不断创新,科技中介、科技金融要素快速聚集的良好态势。西区已汇集了集团总部、研究院及其子公司43家,大型科技研发类企业107家,科技中介机构117家,金融机构280家。
目前世界上传输电流最大的高温超导电缆在我国研制成功。该电缆由中科院电工所与河南中孚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它长达360米,载流能力达到10千安。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系列化自主知识产权。针对超导电缆低温杜瓦管加工长度有限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分段设计、插接集成”的思路和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标准化接口和双层夹套真空密封连接技术,可以实现任意长度超导电缆的连接,为长距离超导电缆研制奠定了基础。这条电缆是目前世界上传输电流最大的高温超导电缆,也是世界首条实现并网示范运行的高温超导直流电缆。高温超导直流电缆具有传输容量大、损耗低、体积小、无电磁污染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未来电网中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
LAMOST望远镜从去年9月开始正式巡天,到目前已观测到光谱150多万条。我国投资3亿元建成的LAMOST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广角望远镜,2008年落成,安放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它的建成使中国天文学在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大视场天文学研究上迈向国际领先地位。LAMOST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崔向群介绍,该望远镜2009年通过国家验收后,就开始进行各种调试,2011年进行了试验性质的先导巡天。2012年正式发布了48万条天体光谱。2012年9月开始正式巡天,到目前已获得150多万条光谱。光谱可用于很多研究,研究银河系、星系结构起源、暗物质、系外行星的化学组成等都需要用到光谱。高水平的望远镜给这些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由二军大长海医院联合上海理工大学、武汉安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胶囊内镜机器人”,是全球首台可定位可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患者只要吞下一颗普通胶囊药物大小的胶囊内镜,一幅幅图片将实时传出体外。更具创新性的是,由于安装了磁定位芯片系统,胶囊内镜可以在医生的控制下巡视消化道任意位置,实现定位功能。为此,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类此CT扫描仪的“检测床”,让病人吞服胶囊内镜后躺上去,通过体外磁场控制,引导胶囊内镜游走至体内病灶处悬浮。然后,检测人员控制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让胶囊内镜拥有仰视、俯瞰、旋转等6个角度的“视角”,充分聚焦消化系统内有何异样。检查完成后,胶囊将会顺着胃肠道自然排出患者体外,整个胃镜检查过程只需要半个小时。
复旦大学吴宇平课题组突破传统旧制,首次提出“电位穿越”理论,并制成了平均充电电压为2.4伏、放电电压为4.0伏的新型水溶液可充锂电池,这一成果大大突破了水溶液的理论分解电压1.23伏。吴宇平用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制成复合膜,包裹在金属锂外。这层复合膜帮助锂离子的电位在正负极之间“时空穿越”,在它的作用下,质子和水分子无法在低电位下得到电子,就不会在锂离子迁移过程中产生损耗。据介绍,该包裹复合膜的新型水锂电可大幅降低电池成本,其能量密度比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机电解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高出80%,从而使电池充电时间更短,储存电量更多,耐用时间更久。以电动汽车为例,复旦新型水锂电仅需10秒即可完成充电,且能跑上400公里,而其成本仅是传统车用锂电池的一半。
毫克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课题组制造出一种超轻物质——碳海绵。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轻固体材料。“碳海绵”是一种气凝胶,它的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满空气。“碳海绵”每立方厘米重0.16毫克,比氦气还要轻,约是同体积大小氢气重量的两倍。“碳海绵”可任意调节形状,弹性也很好,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被报道的吸油力最强的材料。现有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液体,而“碳海绵”能吸收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而且只吸油不吸水。“碳海绵”这一特性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把“碳海绵”撒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吸进来,因为有弹性,吸进的油可挤出来回收,碳海绵也可以重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