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全球观察
  在美国莱斯大学的一个实验室,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纳米材料,能够抵御9毫米口径子弹而后封闭弹孔。这种神奇的纳米材料可用于为士兵和警察制造高性能防弹衣。测试中,研究人员向他们研发的纳米材料射击微型玻璃珠。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材料能够有效抵御子弹。研究人员研发的纳米材料是一种合成聚亚安酯材料,能够抵御9毫米口径子弹,同时具备封闭子弹弹孔的能力。在被高速飞行的微型射弹穿透时,这种材料能够融化为液体,阻止射弹而后封闭弹孔。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性能卓越的模型材料——聚苯乙烯-聚二甲硅氧烷两嵌段共聚物。他们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对这种材料的横截面进行分析,以确定弹孔深度。研究显示防弹材料层拥有在变形情况下不发生破裂的能力。
  日本科学家日前研制出一种眼镜,能够通过发出近红外光的方式阻止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在电子商务、公共安全、金融等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人员称,开发这种防人脸识别眼镜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偷拍和无意识拍摄对个人隐私造成的侵害。这种眼镜的原型采用了11个红外LED光源,它们发出的光线人眼无法看到,但却会对摄像头产生干扰。研究人员说,这项技术的核心是通过红外光源在眼睛、鼻子等人脸识别的关键区域产生“噪音”,使人脸识别程序失效。整个装置由镜架、光源和电池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目前这种防人脸识别眼镜的原型还较为简单,电池部分甚至只能放在用户的口袋里。下一步,将推出新改进版,让这种眼镜更时尚和便于携带。
  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由氧化钼晶体制成的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有可能给电子工业带来革命。在材料学中,厚度为纳米量级的晶体薄膜通常被视作二维的,即只有长宽,厚度可忽略不计,称为二维纳米材料。新研制出的这种材料厚度仅有11纳米,它有着独特的性质,电子在其内部能以极高速度运动。石墨烯是单层碳原子网,是人类已知的最薄材料,电子在其中也能高速运动。但石墨烯缺乏能隙,用它制造的晶体管无法实现电流开关。氧化钼材料本身拥有能隙,将它制成类似石墨烯的薄片后,既支持电子高速运动,其半导体特性又适合制造晶体管。科学家说,在新材料内部,电子极少因为遇到“路障”而散射,可以流畅地迅速运动。利用这种新材料可研制出更小、数据传输速度更快的电子元件和产品。

  尽管尿液在多数人眼中只是无法利用的废弃物,但在荷兰研究人员看来,人们每次排尿之后能得到大约300毫升的尿液,这可以使一个灯泡持续2个小时发光。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赫里什克希·帕特尔教授介绍,利用尿液发电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搜集尿液中的氨作为生物燃料来提供能源。“我们努力的目标是用生物燃料实现高效率发电,比如氨就是一种生物燃料,”他说,“利用我们现在研发的设备,能够从尿液或者废水中得到氨,然后设法实现高效的电化学反应来获得能源。”参与该研究项目的荷兰DHV水处理厂研究人员丹尼斯·海因科普解释说。“通过污水处理厂中的大规模废水处理设备,我们可以浓缩提炼出含有高浓度氨的废水,再加上氮和磷,就能被燃料电池所用”。

  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佛罗里达州人机认知机器研究机构共同研发了一种被称为X1机器人外骨骼,该装置会帮助下肢残疾人士重新实现走路的梦想。对宇航员来说,该装置将来能够让他们漫步在太空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骨骼和肌肉,避免在失重的情况下严重受损。X1有10个关节连接处,其中在臀部和膝盖处的4个是机动的,剩下6个是被动式的,可进行侧步、转向和脚部弯曲等活动。此外这款设备还拥有多个活动关节,增加了骨骼的可用性,使X1的用途更加广泛。X1有两个模式,即帮助和抑制模式。在帮助模式下,瘫痪人士穿上它可能实现站起来走路的梦想。在抑制模式中,宇航员可以通过该装置在腿部关节设置的阻力,帮助他们在失重环境中锻炼,以防止骨骼和肌肉严重受损。

  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硅材料内的单个原子,制成了首个可工作的量子位。这一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未来研发超强大的量子计算机铺平了道路。科研小组描述了如何利用电子自旋读取和写入信息。所用电子将被绑定在嵌入硅晶体管的单个磷原子上,而借助微波场能够史无前例地实现对于该电子的控制。科学家表示,这是他们首次证明能够基于电子自旋处理和代表数据并形成量子位,而其正是量子计算机中信息的基本单位。科研人员表示,量子计算机有望解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也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例如破译现代密码、搜寻数据库等。他们还表示,他们能隔离、测量和控制附属于单个原子的电子,而制造所使用装置的方式也与制造普通电脑硅芯片的方式近似。这一成就是实现以单原子为基础的硅基量子计算机的关键进展,对于量子计算具有深远的意义。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正在为军方开发一种新型制服,这种制服的布料用一种新型碳纳米管纤维制成,可防御化学和生物武器。这种布料能从透气状态迅速转变到防护状态,它的膜上有许多微孔,由仅几纳米宽的垂直对称的碳纳米管(CNT)构成,高度透气,并用一种化学制剂反应功能层进行了改良。如果直接用化学战剂攻击膜表面,就会引发反应,关闭CNT微孔或让被污染的表面层脱落,使纤维转变为防护状态。新材料利用了碳纳米管独特的传导性,气体传导速度比其他同样大小的孔要高两个数量级。研究人员展示了一小块碳纳米管膜的样本,膜上的孔微小而密集,表现出极佳的透气性。这种新制服有望在10年内野外应用。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一项实验中证明可以将一个原子传输3米,精确度可达到100%。实验负责人罗纳德?汉森教授表示:“我们传输的是一个粒子态。如果你相信人体是无数原子以一种特定方式聚合在一起的产物,那你就会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可将人员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虽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因为这种传输并不违反任何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在研制类似互联网的超快量子计算机网络的道路上,这一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远远超过当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远距传物利用的是粒子纠缠在一起后产生的奇特现象,即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影响另一个粒子,不管它们相距多远。
  借助于欧盟资助的“大脑飞行”项目研制的大脑控制装置,7名飞行员成功利用意念操控飞机,让脑控技术达到全新的高度。德国科学家用事实证明这7名飞行员(部分此前没有任何飞行经验)使用意念驾驶飞机时能够达到令人吃惊的准确度。参与者佩戴的脑控装置是一种特制的帽子,装有数十个脑电描记电极。在设计上,这种帽子能够读取来自佩戴者大脑的电信号,而后利用专门的算法将信号转化成电脑指令。借助于大脑控制技术,飞行的难度将大幅降低,减少飞行员的工作负担,进而提高安全性。此外,飞行员也因此获得更大的行动自由。在一次模拟中,几名飞行员在能见度较差的情况下完成降落,其中只有一名飞行员在距离跑道中线几米远的位置着陆。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